聆听文学之二

作者: 朝去朝来 | 来源:发表于2018-05-24 20:23 被阅读0次

《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起源,发源地主要为黄淮平原,诗经《国风》主要是人们在劳动生产中形成的文学,我个人理解应该是春秋-西周时期的大众文学也可称劳动人民的文学,展现形式以歌唱为主。

跟随大师的步伐,近期欣赏了《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但仅从诗中难以看出是感伤亡国的诗。这首诗没有任何叙事的成分,却能体现出很强的画面感,在空旷的平原上空,一片云在流动,有一个人的身影在晃动,这个人的心情非常复杂,说不上感伤,更不是兴奋,难以名状,经过那一片茂盛的高粱田、玉米田,高粱、玉米正在发芽,结穗、成熟。时间在变,高粱、玉米从发芽、结穗到成熟,时间也从夏天转变到秋天了。一个人行动迟缓,步履蹒跚地经过这片茂密的高粱田,心中的感受是孤独、凄苦、失落、还是别的情绪,不好用语言表达,他也不想表达。只能感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但是悠悠苍天,知我的人在哪里呢!

其实这是一种忧思,也许历代文人都有这种思绪吧,这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屈原忧国忧民又不被君主理解,被逼出走,于是有《离骚》、《九歌》等寄托理想的千古名篇,发出真情的感叹,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唐代两大诗人都有忧思的情节,李白半世流离怀才不遇,还被贬流放,身陷囹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也是浪漫外表下的怅然若失;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的诗作无一不流露对现实的深深忧虑。苏东坡以个性豪放著称,其实,他也是一心追求政治前途却怀才不遇,总是不被提拔,看似喝酒吃肉,游山玩水,其实内心的忧思仍然不能丢弃,那些豪迈大作就在觥筹交错中诞生,但其中滋味也许鲜为人知;还有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也是深深的忧思。此为阳春白雪,和者必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也,所以不被理解。

但我对《黍离》这首诗的感情宁愿理解为一种怀旧和追忆。就像农村长大的我们对家乡有一种浓浓的乡情,对天真烂漫的童年有无限的回忆,小时候伙伴们在玉米地地理追逐,在堆满麦垛的空地上做迷藏,在高粱地里拍照,捡起梧桐叶当小喇叭...........,这些都是儿时最美的回忆。在匆匆的岁月之旅中,我们已经长大,离开了可爱的家乡,奔走在不同的城市,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大家再次相聚已经不是当年的记忆,尽管高粱田、玉米田依旧在,但是当年的童真已经荡然无存,多了几分客气与生疏,只有感慨:惜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日日匆匆奔走在红尘之中,不曾留心岁月的流走,不曾在意生命的变化。不经意间,人生即将步入不惑之年,逝去的青春将不复来。小时候,看三十岁,都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年龄;而今居然觉得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在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同时,还要珍惜岁月和友情“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相关文章

  • 聆听文学之二

    《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起源,发源地主要为黄淮平原,诗经《国风》主要是人们在劳动生产中形成的文学,我个人理解应该是...

  • 聆听文学

    跟随蒋勋大师的步伐,聆听文学,乘坐历史的列车在时间的隧道里穿梭,享受中国古典文学的五彩斑斓真是人生一件幸事! 最近...

  • 聆听文学之三

    如果说《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起源,那么《楚辞》就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始祖。《楚辞》发源于南方,南方物产比较丰富的,比...

  • 聆听文学之四

    《汉乐府》在吸收了《楚辞》精华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主要以民歌的形式展现,而民歌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歌曲,民歌来源...

  • 聆听文学之六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在经历先秦、汉的历史传承,文化积淀,唐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 聆听文学之五

    东汉文人阶层出现后,到魏晋时期,文人不用再从事具体的劳动,而是专门读书受教育,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比如王羲之在书法领...

  • 聆听文学 解读生活

    故事书里的生活——梅子涵 2017年12月14日 19:14 《殇》徐嘉良 没有共同的母题,天天热到三十八度,心里...

  • 聆听文学创作

    今天上午又聆听了前辈谈创作,谈的是《复活》,初中时读过一遍,是青少年简装版,故事情节大部分已经忘完了,只记得...

  • 原来如此——文学馆(二)

    《风雨中,任飘摇》之0708:文学馆游记之二

  • 聆听:文学写作课1

    怀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好的读书时光,那时订阅《北京文学》,经常拜读林斤澜和汪曾祺两位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大师的作品,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聆听文学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vce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