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次看了一集“奇葩大会” ,我看到蒋方舟那一段,当她说到“讨好型人格”这个词,我突然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蒋方舟说她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乖孩子,努力向上,她从来没有跟别人发生过任何冲突,甚至有时还为了得到别人的喜欢想方设法去“讨好”别人。
她是一个很优秀的青年作家,7岁就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她作为“别人家”的孩子,应该是自信才对,为何她身上却带着那种“讨好型人格”?
她说她从小感觉身边的人都比自己厉害,久而久之,在她的心里会形成一种谦卑。
02
其实我能理解这种“讨好型人格”,因为我也是属于“讨好型人格”的人。就我自己对于“讨好型人格”的理解,我想可以这样解释:当我们处于某一环境(处境),并且自己相对比较弱的情况下,我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者某个目标,我们驱使自己去向身边比我们强大的某个人或某个群体(比我们占优势)示好。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是小学的时候把最心爱的零食给同桌吃,因为怕她不跟你玩;
是中学的时候作为组长每次催组员交作业,偶尔“放过”后面那个捣乱的男生,因为怕他上课“报复”自己;
是高中的时候总喜欢向学习成绩好的人请教习题并借此夸赞他们,因为总觉得跟他们“混熟”了,能学到更多更好的解题思路。
是大学的时候即使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看到宿友买了一件新衣服,我要称赞很好看(即使衣服一般),因为其他人宿友对这件衣服赞不绝口,我不能成为那个“不合群”的宿友;
是工作中我明明知道这个客户下单的意向不大,但每当有新产品我还是给客户发了报价,附带一些客套的问候,因为说不定他有一天下单了呢。
在生活中,还有太多太多的类似例子的“讨好”。
03
回想自己二十几年来,我也跟蒋方舟一样,从来没有跟任何人有过正面的冲突。二十多岁了,我居然还没当面骂过人。但如蒋方舟所说,她怼骂过她的某个老师,至少她已经踏出了第一步了呀。
在外人眼里,我就是那种“性格好,不会发脾气的,随和,会说话的人”。我偶尔的小任性与无理取闹只有我的家人才最了解。我这二十多年来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无公害的讨好型”人设。一个内向女孩子,来到一个的陌生的城市打拼,学会了“说话”,做事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任何人。
04
刚到这个公司的时候,见到我的同事小F,作为刚踏入职场的小白,心里总会生怕被“欺负”。在见到她之前我设想过很多关于她的场景,她是内向的人还是外向的人?会不会很强势?会不会不好相处?
幸好,她是个很NICE的前辈兼宿友,让我减少了很多压力。不过,作为一个新人,总要学会“来事”,嘴巴甜一点,做事勤快一点总不至于让人讨厌吧。我希望能从前辈身上多学点东西,毕竟人家是这公司的业务骨干,平时多“献殷勤”总没错吧。(那时我是这么认为的)
我对她,好多东西已经变成了习惯,我已经习惯去讨好她。
同事每次发朋友圈分享什么东西我一定会给她评论,因为她喜欢朋友圈互动。
同事每次说了她家里的那些事我多少会找一些她喜欢的点表示羡慕,因为她家人对她很重要。
同事每次……
我们似乎总是这样戴着“虚伪的面具”去活着,也许有人会鄙视我们这些“讨好型”的人,也许有些人会会心一笑,表示理解。
难道我们是真的没脾气,真的性格好?不是的,而是我们太自卑,太敏感,太害怕失去,怕自己陷入“窘境”,怕……所以才活得如此小心翼翼,如此心累啊!
总想让别人喜欢自己而千方百计去讨好对方的那个人才是人们最不喜欢的人,最后连自己都不喜欢自己了。
有时候,该怼就怼,该骂就骂!都是第一次做人,凭什么要活得这么憋屈呢。
如奇葩说里范湉湉说的“我们要释放自己的天性!”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