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的儿子特像他,聪明,桀骜,眼高于顶。
这孩子小时候聪明的一面很突出,轻轻松松就可以把学业搞好。
一进初中,叛逆期,问题就来了,迷恋网络游戏,谁的话都听不进去。桀骜不驯地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晚上上网打游戏,白天上课睡大觉,学习成绩一泻千里。
老师为此告诫他,他头一拧,脸一抬,翻个白眼。
如此敏感时期,老师们不太敢管,管狠了,万一出点什么事情,没法给家长交代。
和于联系,告知此事,于开始满不在乎“我于某人的儿子,这么聪明,区区初中课程,根本压不住他,偶尔打打游戏,影响不了啥。”
家长表态了,老师们言尽于此,还能怎样?
于是, 于的儿子在网络游戏中越陷越深,一点上学的心思都没有了。一度专职在家玩游戏,学校里的卯也懒得去应。
这时,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知道,如果任由儿子玩下去,孩子这辈子恐怕就毁了。
规劝过,骂过,打过,全都无济于事。
于黔驴技穷,但又不能眼睁睁看着儿子沉沦不管。
后来,于感觉重病还需猛药治。他请了长假,天天在家陪着儿子玩游戏,天明玩到天黑,除了吃饭睡觉外,其他时间就是玩游戏,不打不骂不说教,光让儿子玩游戏,其他啥事都不让干。
这样的日子大约持续了一个学期,儿子玩游戏玩到干哕头疼胃抽搐,下定决心,再也不沉迷游戏了。
儿子果然说话算话,自此收心学习,据说后来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
看来,响鼓还需重锤擂,重症还需下猛药,好多问题,“疏”的方法远比“堵”的方法效果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