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应激及其危害
心理应激指在危险性、威胁性刺激情况下所产生的紧张情绪状态。
在心理应激状态中人的心理体验、行为表现、体内生理生化过程都发生急剧变化。
应激对身体有伤害,可以导致疾病,还会损害免疫系统,对身体健康形成长期伤害。
研究证明,许多疾病如冠心病、溃疡病、精神病、肝硬化、癌症等都直接或间接与心理应激有关。
所以,提高应对心理应激的能力,对每一个人都意义重大。
二、应激源
应激源是指引起心理应激的刺激,可分为四种。
1 物理性应激源,
如冷、热、噪声、外伤等。
2 生物性应激源
如细菌、病毒的感染和疾病等。
3 社会性应激源
如政治动乱、失学失业、事业的成败、亲朋的伤亡等。
4 心理性应激源,如人际关系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工作的压力、对以前危险的回忆或对未来危险的预感等。
其中,前三种是外源性的, 我们不能控制其发生。我们必须提高应对能力。
第4种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内源性的,是我们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比如,我们的性格方面的原因,就可能带来人际冲突。通过改善性格,就可以减少这部分应激源,从而减少无谓应激事件的发生,保护我们的健康。
三、认识自我为中心的人性
人际矛盾,可能是由利益冲突造成的,但在无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也可能产生人际矛盾。有的时候根本就摸不着头脑。
心理学的实验证实,几乎所有人都倾向于过高评价自己。
这种现象来源于一种人性:人都有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这是人类长期进化形成的大脑机制。虽然因为各种环境因素,这种人性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制,有时不容易看出来。但它会有隐性的表达。
要特别指出,这种人性并不是负面的东西,它是我们自尊的基础,也是动力的源泉。
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刘邦说:“大丈夫该当如此。”正是这种人性的表现。
这种人性有正面的作用,但也有负面的作用:形成心理应激源。
四、树立边界意识
防止自我为中心的人性产生负性作用,需要树立边界意识。
我们必须确定合适的边界。如果发生越界行为,就会形成心理应激源。这种应激源,很有可能带来人际冲突。
要树立边界意识,最重要的,是尊重别人的观点。
别人的观点,跟我们不一致,可以不接受,但必须尊重,因为那是对方边界以内的事。
意识到别人的观点是别人边界以内的事,就不会生气。
生气,就是越过了对方的边界,必然引起对方人性的反弹,给自己带来应激源。
如果有必要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在分析了别人的观点之后,礼貌地提出,切忌匆忙反击。
当然,尊重别人的观点,不等于赞同别人的观点。我们不能盲目附和别人的观点,因为自己的观点是自己边界以内的事。放任别人进入自己的边界,会引起自己人性的反弹,也会形成应激源。
五、激活好奇心
听到别人的不同观点,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分析别人的视角,看看有没有什么道理,特别是对自己有没有启迪。这就是要激活自己的好奇心。
好奇心也是一种很强烈的人性。
当听到别人的不同观点时,我们可能会有情绪,形成心理应激源。
这种情绪是受自我为中心的人性推动的,人性很难正面对抗,所以直接压抑这种情绪的效果不佳。
我们不要去直接压抑情绪,而是激活好奇心,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自我为中心的人性,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受到环境的制约,一般是隐性的,在合适的条件下会呈现为显性。这种人性可以推动人们弱化甚至抹杀边界意识。从而形成观点不同带来的心理应激源。
当我们听到别人的不同观点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对方为什么会这样想?他的视角是什么?这样的观点,所依据的信息是什么?这样就让好奇心迸发出来了。
别人的视角,我们很难通过想象来认识。所以,别人表达出不同的观点,正是我们了解的好机会。了解新视角,会给我们增加新思路、新知识。这样去想,我们的好奇心就激发出来了。自我为中心的人性就被弱化了。在有明确边界意识的条件下,边界意识必然得到加强。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明确地树立边界意识,同时激发认识别人视角、别人观点的好奇心,双管齐下,消除因为观点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应激源。这样可以防止无谓造成人际冲突,保护我们的身心健康。同时,我们会得到新思路、新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