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清明的北京找到自己有那么点兴趣、人又不太多的去处,有两个选择,一是空间足够宽敞,二是地点相对日常。于是,我便盯上了祭祀文化,打算去见识见识各类祭坛。按照成双成对、相互对照的原则,有天就应有地,有日就应有月,初步判断自己需要去的是四个地方——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其中,天坛是小时候去过的,这回打算故地重游一番;地坛是从史铁生《我与地坛》的文章中知道的;月坛是临时住所周边的景点,周边居民日常消遣的好去处;日坛是地图搜索出来的。但当我把目光从地图转移到正常的搜索引擎时,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闻——北京实际上有“九坛八庙”,现存的主要是“七坛三庙”。虽然他们就在那里,但需要我有足够的时间,所以为了过一个悠闲的清明假期,我选择先去地坛和月坛看看。巧的是,这两个地方均属阴。
地坛牌楼
简单的对比一下。一是门票价格,地坛是2块钱门票+5块钱方泽坛及皇祇室,一共7块;月坛是1块钱门票,没有其他消费。二是内部构造,地坛包括祭祀相关场所和一个中医养生园;月坛包括祭祀相关场所和南园。两个公园里都进行了接地气的改造,都有浓厚的亲民氛围。三是场景布置,地坛占地面积较广、布局偏向开阔,路很宽、树很高,植物种类偏少,布局偏粗犷,这个时节看不到缤纷色彩,只见郁郁葱葱的满眼绿,庄严肃穆的感觉多一些;月坛整体比较紧凑,小景点比较多、比较密集,植物种类多,各种花卉可以错时绽放,一处一景、一时一景的精致多一些。四是游览时间,由于我是纯游客性质的溜园子,加上我在园子里休息的时间,地坛差不多在两个小时左右,月坛在一个小时左右。
月坛的碧桃
其实,对我而言,看景倒是其次,主要目的是不那么颓废的消遣时间,但两个园子游览下来,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感受不到园子背后的历史感。地坛稍微好一点,所有与祭地有关的场所,方泽坛和皇祇室已经开放,其他地方虽然要么外墙维修、要么大门紧闭,但至少树立了一块介绍的牌子,让游客知道这个地方再过去是干什么的。而月坛,不仅所有与祭月有关的场所(如夕月坛)均关门修缮,而且除了门口的一块牌子上介绍了月坛公园的来龙去脉外,园区内没有任何一块具有讲解性质的牌子,这让我分辨不出月坛公园与其他纯粹的公园之间的差别。当然,既然他们都是公园,只把他们当公园来逛也没什么不可以,但是依旧会让人觉得少了什么,有本末倒置的荒谬感,也可能是我太矫情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