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
这年三月,留守大坝的志英们结束了分居生活,调往机关入职。志英被分配到了机关的文印室负责复印和油印工作,这些志英以前都没做过,好在也不是太复杂,稍花一些心思,再加上有岳妹带着,上手还是比较快的,余下的不过就是多些实践,再加上经验的累积。
第四十二章:承包文印室
九七年下半年,机关宣布文印室实行承包制,单位人员皆可参与竞标,价高者得。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志英因为已经学会了打字、文档编辑,心里有了底气,便也参与了投标,最后以高出同竞争者五百元的标价拿到承包权。
九十年代,在一个并不发达的小县城开一个铺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志英承包的一层底气是文印室里所有工作自己都可以完成,不必假手他人,可以省下人工费;另一层底气是对自己做事的信心,相信自己有一定的开拓能力。
承包后,志英打开了文印室临街的大门,在门楣上挂上了“李氏文印”的店招。
和现今互联网的便捷不同,那时在一个小县城开一个小铺子,除了东西质量过关,有一部分生意得靠“守”——想要生意比同行多一点、好一些,早上开店的时间不能太晚,晚上打烊的时间不能太早;不能午休,也不能有周末。
自从承包了文印室,志英小铺的大门总是那条街上第一个打开的,也是同街里关得最晚的。志英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店里,午饭和晚饭都是沐道在家做好给她送过去。
做生意还有一点便是服务态度要好。不论是面对单位还是个人,服务都要细致、用心;不论业务大小,皆须一视同仁。
记得有一天,沐道出差了,到了中午,志英不得不关了店门回家做午饭。刚把蒸锅放到燃气炉上,就接到了门卫刘大爷的电话,说有一个客人需要打一个字,问她能不能去开门。
“一个字?”志英觉得奇怪,为啥只需要打一个字呢?要不要为了这一个字专门去开门,开电脑,折腾复印机呢?
去吧,锅里刚蒸上饭。那是电饭锅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如果把火关了,米饭就得夹生;不关火,就会有火灾的危险。不去吧,毕竟是客户,不论大小,都是客人,这次不去,下次别人也许不会再来了。
志英思忖了一下,拿上钥匙上了五楼,敲开了邻居的门,请他帮忙半小时后下楼帮忙关火。接着下楼开了文印室的门。
来客的是个六十左右的老人,银行存折上的账户名有一个字存款时被柜员输错了,和自己身份证虽同音,却并不是同一个字,导致近日去银行办理不了取钱业务。因此需要打一个正确的字贴到存折上,把那个错字改掉(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当时银行业务,真是粗犷之极)。
志英边开电脑边和老人聊天。
“老师,您住哪里的呀?”
“我住北街。”
管理局机关大院位于西充县城的西街,从北街走过来,少说也得三四十分钟。志英有些奇怪,“您住北街?(那么远)怎么会到这里来打这一个字呢?”
老人回说他一路走一路问,路上的那些文印店一听他说只打一个字便都不愿意接这活,“最后走到你这里,我试着问了一下门卫。门卫老师说帮我打电话问问你。这不……”
志英倒也能理解那些文印店,打字要开电脑,复印机开机要预热,打印出来的字要和存折上的字体、字号相符,最后还要裁剪下来帮他贴到存折上去……着实细碎得很。说到头就一个字,收费不合适,不收费又白费这许多功夫,不接也能理解。
处理好之后,老人问志英多少钱,志英玩笑着把这番话说给他听了,摆摆手说只一个字而已就不用了给钱了,以后有打印需要再找她就好。
老人连声说着谢谢,高兴地走了。
之后李氏文印来了好些北街的客人,这也是志英在和客人的聊天中知道的——那老人后来见人就说西街那个李氏文印啊,唉,那个大妹子!中午休息时间,饭还煮在锅里呢,专门下楼来开门帮我打一个字!没有因为生意小就不把人瞧在眼里,服务好得简直没话说!
确实是这样,每个客人,不论业务大小,志英都能做到平等、认真地看待。
除了这些散客,志英也留意单位用户的开拓。管理局旁边的种子公司,一直在离李氏文印不远的另一家文印店打印文件。某天一大早又有工作人员拿了文件来打印,不巧那店开门晚,许久没等到人来,他便试着找志英打印了当天的文件。
志英做事一向仔细认真,打印出来的文档排版漂亮、页面干净,那人非常满意。自那天后,种子公司的所有文件就都交给志英负责了。
“李氏文印”的口碑很快传开了,扶贫办、卫生局也把他们的文件打印从另外的店转了过来。
生意增加许多后,志英就有些忙不过来了,便贴了招聘启事在门口。很快招到一个小妹来做打字员。不过她从来不要求那妹子周末加班,也从不拖延下班时间。上午正常来,中午早早地让人回家吃午饭,下午如果不忙也早早地叫人下班回家去。需要加班的活都是志英自己上,周末也志英自己守。
沐道见志英这样天天不着家,实在辛苦得很。便也抽时间背了字根,练习了打字。也可以处理简单的文档了,偶尔能帮志英换换手。
不忙的时候,志英也去有打印复印需要的单位去联系业务。
当然,那时“业务”这个词还没有普及到内地的小县城,但增加用户的概念是有的。志英明白,一个小县城的打印复印需求有限,而西充的东、西、南、北、中各条街上都有文印店,竞争不可谓不激烈。只靠“守”以及“口碑"肯定不够,得要主动出击才行。
志英的亲和和她”非凡“的聊天能力,帮她从门卫开始一路推开了那些单位一层层的大门,找到相关的负责人员;又靠着她的执着,免费提供首次服务的承诺再次拿到下几个大单位的文印业务。
……
时间过得很快,机关里有人提醒单位领导:文印店三年承包期已到,应该进行二次招标了。
李氏文印招揽的业务够多,生意自然也红火,当然也免不了招来许多羡慕。第二次招标的竞价一浪高过了一浪,有人铁了心的要把小店抢了去。
志英原打算继续承包的,没想到竞价被拉高得没了谱。亲力亲为三年,她自然知道承包价的高线在哪里。竞价喊到高线,她果断地放了手。
旁人只看到客人络绎不绝地上门,却看不到志英把一车一车的复印纸、墨粉从南充拉回西充;也看不到志英钻进复印机肚子里维修机器,从南充一次次请维修工程师;自然也看不到老旧的设备一次次更换配件,看不到给打字员支付的工资,看不到志英年底一次次到各单位催收欠款……当然也会不自觉地忽略志英对客人的细心周到,忽略志英和沐道的全年无休,忽略志英四处奔波业务的洽谈……个中的辛苦和不易,只有日日为其努力的人才最清楚。
承包文印室本是希望能做出一点成就,能把日子过得更好些。既然已经变成负担,放手是必然的事。
“唉,”志英无奈地叹一口气,“希望他们能一如既往的面对每一个上门的客人吧。拉来这些客人不容易,能维护好,不辜负这些客户的信任就好。”
“既然不承包了,就别想那么多了。”沐道劝她,“他们怎么做生意,不是我们能管得了的。”
是呀,和文印室的三年缘分既尽,就继续自己之后的路吧。不必担心文印室,也不必担心那些客人们,合则聚,不合,客人们也有很多的其他的选择。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