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继续提出了“爱国主义”这个概念,针对爱国主义,分别论述了爱国主义的内容、必要性,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讲述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以增强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在这篇社论中,关于思想战线的论述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中,整合思想的需求十分迫切,急需消除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上的残余影响。
3.从社论看党群关系
本部分的理论框架是基于评价话语分析(ADA: Appraisal Discourse Analysis) 的人际意义理论。ADA 是20世纪末悉尼学派兴起的一个语篇分析理论,其核心观点是说话者或者写作者不可避免地对所描述的对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潜意识的。而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则是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广大人民的新年问候,特别是该篇社论还是由胡乔木亲自执笔,更具有代表性。
这篇社论属于政府官方的言论,对一些事情的评价较为显性,以强势的评价手段和读者协商,作者和读者处于不同层面,作者处于较高的讲述角度,而读者被动接受较多。因此,在本篇文章中很容易看见一些较为强势的语句。如“中国人民必须在一九五一年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阵地”、“我们不可能设想中国人民可以不问外事,‘埋头’建设”。客观的说,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的力量远不如现在强大,思想认知、知识水平、经济实力整体来说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仍旧很大,且共产党作为新生政权,在处理党群关系上经验仍有不足。这些客观原因导致了此时政党与人民之间的“距离感”,党和政府作出判断,人民听从其安排,合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巩固社会主义。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虽然此时党和政府的地位相较于人民更高,但党和政府规划出社会主义的发展路线后,仍依赖人民的力量来实施这些规划和计划。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元旦社论的撰写自然就须在各个要素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保证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又要照顾到民众的情绪和理解能力,因此不同风格语句的结合就成了必然。如“那么,我们能否战胜帝国主义的侵略呢? 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答复:完全能够! ”、“中国人民不能不积极加强我们的国防力量”这些语句通过非正式的语言形式传达了严肃的、正式的语言内容,并且在称呼上采用了“我们、中国人民”等,拉近了党政机关与人民之间的距离。
总的来说,这篇社论极具时代感。对当时的社会来说,它鼓舞着当时的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凝聚社会共识,汇聚社会合力,赢得朝鲜战争的胜利。对我们现在来说,这篇文章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各方面情况的一扇窗,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是我们学习写作方式和手法的优秀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