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喝手搖杯、巧拼板玩!2歲女童來初經…媽嚇求救
這是今天(2017/11/28)各大新聞醒目標题。駭人聽聞、心驚膽戰,惶恐不安。一個僅2歲的小女孩,剛剛學會走路招誰惹誰,偏偏成為日常生活惡習的嚴重受害者,而直接或簡接帶給她傷害的又是深愛她的家人。
<<聯合>>報報導,一名家長常給2歲女兒喝塑膠杯裝「冷飲」,平常會用保鮮膜或塑膠盒裝微波食品,甚至讓女童在巧拼板上玩,加上媽媽會用化妝品幫她打扮,造成女兒突然來月經,讓人嚇傻,經醫院檢驗女嬰尿液「塑化劑」含量太高,下體流血應是初經提早來。
又是讓人聞之色變的塑化剂!成功大學2年前研究塑化劑會讓女童性早熟,曾有女童6歲來初經,沒想到這次更早。2歲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小女孩,根本不知道也不懂得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卻成為新聞焦點。此类新聞往往會帶給社會大眾一些提醒和恐慌。自從2011年台灣塑化劑事件的暴發,各種有关塑化劑的問題浮出水面,並提上政治議題。那麼到底什麼是塑化剂?
塑化劑(英語:Plasticizer),或稱增塑劑、可塑劑,是一種增加材料的柔軟性或使材料液化的添加劑。其添加對象包含了塑膠、混凝土、幹壁材料、水泥、膠粘劑與石膏等等。同一種塑化劑常常使用在不同的對象上,但其效果往往並不相同。塑化劑種類多達百餘種。但其中一种DEHP,用于食品包装、医疗器材、建筑材料等,具有幹擾環境荷爾蒙,並具有毒性。2011年5月16日臺灣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事件,起因為市面上部分食品遭檢出含有塑化劑,進而發現部分上游原料供應商在常見的合法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中,使用廉價的工業用塑化劑(非食用添加物)撙節成本。更被廣泛加在飲料、糕點、麵包和藥品、食品中。如滾雪球般查出塑化劑已經大量流入市场,震驚全球的塑化劑事件,讓食品健康議題籠罩全球,就連當時在英國、美國的珍珠奶茶業者都受到波及,美國業者的業績掉了一成,嚴重的甚至掉了一半,英國業者擔心是否把含有塑化劑原料的飲品賣給了客人,消費者更是人心惶惶。
某些塑化劑的分子結構類似荷爾蒙,被稱爲“環境荷爾蒙”,是臺灣環保署列管的毒性化學物質。若長期食用可能引起生殖系統異常、甚至造成畸胎、癌症的危險。環境荷爾蒙係指外在因素干擾生物體內分泌的化學物質。在環境中殘留的微量此類化合物,經由食物鏈進入體內,形成假性荷爾蒙,傳送假性化學訊號,並影響本身體內荷爾蒙含量,進而干擾內分泌之原本機制,會造成內分泌失調。
現代人的生活已脫離不了塑料。塑料爲我們帶來極大的便利性,但是它卻爲我們的環境和健康帶來重大的負面影響。塑料在製造或分解過程中,會產生有毒的雙酚A、戴奧辛和鄰苯二甲酸鹽,我們的小孩透過呼吸、飲食,甚至是皮膚接觸,健康就會受到危害。
面对塑化劑恐影響孩子發育,對各類毒素、污染承受力弱的孩童,家人们該如何面對? 長期研究環境荷爾蒙的清大化學系教授凌永健指出,大部分的人平常就常暴露在塑化劑裡,父母能做的是去檢視孩子的飲食、生活習慣,看看孩子一天裡暴露在塑化劑的機會有多高,然後想辦法降低風險。
而成功大學教授李俊璋指出,塑化劑存在環境中許多地方,包括:
1. 塑膠製品:被加在塑膠容器、塑膠袋、保鮮膜、泡麵的油包、塑膠拼接地板或塑膠材質的醫療用品等塑膠製品中。
2. 定香劑:被用來做「定香劑」,可存在於有香味的化妝品、保養品或衛浴用品中。
3. 製藥:用於藥品與保健食品的膜衣、膠囊、懸浮液等。
整體來看,目前孩子會接觸到塑化劑的來源主要有五個:
來源一 透過環境吸入
例如,剛漆完油漆或剛裝好地板的房子,室內空氣都可能含有塑化劑DEHP。有用芳香劑的家庭要特別小心,因為國內調查發現,約一半以上的芳香劑裡都含有塑化劑。
對策 —
1.避免室內過度裝潢。
2.減少使用化學芳香劑。
3.少讓孩子在塑膠巧拼地板上吃東西、玩耍、睡覺。
來源二 來自食品
除了食品中非法添加的塑化劑,目前的食物本身多少都含有塑化劑。這是因為環境中的塑化劑早已透過食物鏈進入我們的飲食中,尤其台灣以前是塑膠王國,台灣民眾塑化劑的暴露量比許多國家都更高。
李俊璋所做的研究發現,台灣河川底泥的環境荷爾蒙濃度比其他國家都高。凌永健在新竹一帶的河川研究,也有相同發現,工廠、一般民眾塑膠用量都非常大,河裡的環境荷爾蒙都比國外高到一倍以上,魚蝦都被測出含有環境荷爾蒙。
— 對策 —
1.少吃脂肪、內臟︰凌永健指出,塑化劑跟戴奧辛這些環境荷爾蒙一樣,主要會儲存在脂肪比較多的部位。建議含脂肪比較高的部位和內臟都少吃。
2.少吃含有大量添加物的食品︰例如加工的果汁、果凍、零食;各種含人工餡料的蛋糕、點心、餅乾等。清大生醫所教授李寬容提醒父母在挑選食品時,口感愈Q、愈香;顏色愈鮮豔、愈白;保存期限愈長的東西都要特別小心,「因為這可能添加了明礬、甲醛、硼砂、色素、防腐劑這些都是致癌物質。」
來源三 食材的包裝、容器
許多忙碌的父母沒空為孩子準備三餐,便利商店往往成了這些孩子每天報到用餐的地方。令人擔憂的是,便利商店裡微波加熱的食品,往往暗藏許多健康危機。
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指出,不論是裝食物的塑膠盒、保鮮膜或泡麵的碗,一旦加溫跟食物接觸,都會釋放出毒素。
即使標榜檢驗合格可以放入微波的塑膠容器,大部分的專家也都不建議使用。因為一般法規規定的溶出實驗大多是用攝氏四十幾度C的水來做,法規標準不是很高。而便當類的紙盒通常會做一層防油的膜,如果在合成的過程沒有完全聚合在一起,就會有毒性跑出來。
— 對策 —
1.少用塑膠袋、塑膠容器、塑膠膜盛裝熱食或微波加熱;超商購買的便當若包裝有塑膠盒或薄膜,要避免高溫微波,或另以瓷器或玻璃器皿盛裝後再加熱。
凌永健教授提供一個簡單判斷原則:水或食物放在塑膠容器裡,如果摸起來會熱熱的,就要小心了。
2.少喝市售塑膠杯裝的飲料,儘量使用不鏽鋼杯或馬克杯。吳家誠教授更提醒爸媽,不要讓孩子用吸管喝飲料,因為吸管大都含有色素、重金屬,小孩要避免。
來源四 從皮膚接觸
如果孩子或媽媽使用到有毒的化妝品、清潔用品,或孕婦使用含有塑化劑的化妝品或保養品,很可能透過皮膚讓孩子或肚裡的胎兒也受到塑化劑的污染。
— 對策 —
減少使用含香料的化妝品、保養品、個人衛生用品等;例如香水、香味較強的口紅、乳霜、指甲油、妊娠霜、洗髮精、香皂、洗衣劑、廚房衛浴的清潔用品等。
來源五 透過飲食或母乳直接傳給胎兒
台北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韓伯檉指出,在胎兒時期,母親的日常生活、飲食、接觸的用品都可能接觸到毒物,並將有毒物質傳給胎兒。母親暴露於環境毒素的程度,都會直接且顯著的影響到胎兒。
— 對策 —
1.孕婦、哺乳中的婦女,飲食要避免含有環境荷爾蒙,如︰重金屬、戴奧辛、含塑化劑的食物,儘量少吃加工食品。
2.提醒準備要懷孕的女性,要特別注意飲食,並做健康檢查。
塑料是一時的便利 永久的傷害, 除了日常生活中每個人的降低 塑化風險,面對無所不在的塑毒,遠離及解決塑化劑成為永久話題。據全球工程師網站報導,加拿大溫哥華馬吉中學的華裔女孩姚佳韻(姚振英 與她的高中同學汪鬱雯((米蘭達·王)有次參觀了溫哥華廢料轉運站,驚訝地得知成堆的塑料垃圾山“大概5000年內都不會分解”.21歲成立公司 立志解決世界塑料問題。下一步,兩個女孩想要開發一種可以裝置在卡車或船上的巨型塑料消化器。然後,工作人員便可以在地將塑料垃圾裝入消化器,並將其降解。
爲了實現這個目標,她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BioCellection,並申請了兩項專利,目前籌集了大約400000美元,希望製造移動式清理站,能夠隨時利用當地的細菌,消化當地的塑料。她們預計定價在一臺20000美元,並在兩年內開始測試販售。
近來國際經濟社會有幾個新的動向:一個是歐洲將於2019年7月開始推行新的RoHS指令,塑化劑(學名爲“鄰苯二甲酸酯”)等有害物質將不能使用,產品中不含塑化劑成爲一個新的潮流。
還人類一個鍵康的環境,環境污染與人類健康有着緊密聯繫,尤其是对人們所普遍關注的生殖健康、居住環境和食品安全等有着密不不可切的關系。所以愛護自然環境、關心自身健康和提升環境意識從你我做起,勢在必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