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蔡熊提到了,声音是一种难以替代的媒介。
正巧,之前的某次见闻与此相关,觉得有意思,也分享给大家。
夜游伦敦。发动机混合着汽笛声、街头艺人的音乐、醉酒路人的高语……繁忙嘈杂构筑着这座大都市。走在路上,突然看见右前方的路面上晃动着一个绿色的自行车图案。诧异了一秒后迅速反应过来——身后有自行车,于是赶紧让出供它通行的位置。

我们知道,惯常采用的是按铃/鸣笛的警示方式。因为在繁忙路段,视觉会受到各种物体的遮挡,但声音可以不受影响,能有效传达出避让的信息。
那为什么伦敦的自行车要采用这种视觉传达方式呢?
官方给出的说法是:“大多数的自行车交通事故是当汽车在自行车前转弯时发生的,因为司机此时未能注意到自行车。有了这个投射在地面上的简单符号,Blaze (激光投射灯)可以使夜间骑车更安全。”
这说明,传统的声音警示,在信息传达中存在不足:
→ 不能准确表达出位置信息。虽说我们可以通过“双耳效应”,粗略辨识出音源的大致位置,但是精确度有限,且需要一定的确认时间。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需要通过视觉进行再次确认。
→ 在背景音嘈杂的情况下,易受到干扰。其他汽笛声或者较大响的声音会掩盖住自行车铃的声音。
→ “无法”提供持续警示。为避免噪声污染,我们不可能一直按铃。通常是发现异常时才会按铃。而事故的发生常常是因没有识别出异常。
这三个问题,视觉传达均可有效解决。于是加装激光投射灯来解决这些弊端。
人有六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直觉)。我们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往往是综合的、多维度的。
联想到我们的产品设计。随着硬件能力的提升,对于交互方式的处理,将不再局限于视觉维度。
在进行产品设计创新时,通过对输入输出的考量,选择合适的载体,也是一种方向。比如说和多号,在采用不同的号码拨号/接听时,除了界面显示当前号码外,还提供不同的提示音/铃声,帮助用户识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