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看见》有感
偶然看完一本书,柴静的《看见》。其实这书多次在书店看见过,只知道柴静是个有名的记者,本能觉得她的书或者会不错,但也没什么动力慢慢看下去。反倒是这次无聊之际,随手翻开,便没能停下来。因为不想撒手,厚着脸皮从人家里拖回来,忙里偷闲地一气看完。看的这几天,走路的时候就想,想着想着,感觉以前笃定的有些东西在慢慢地破碎,像风化的沙石,层层剥落,直至塌陷,最后化作一团尘烟,飘散落地。我的心里居然也跟着安定了不少。
回想我在十多二十几岁的时候说的某些话,做的某些事,我那时候的思维方式,对人的看法,以及近期盘踞在心里的那点儿别扭,或者说委屈,也有可能是不甘,在逐渐积成尖锐的当口,居然就这么平和下来,反思“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而不再是焦躁地反问“为什么不是……,应该是……”。承认存在即有因,立场不同,角度不同,感受不同,理解不同,观点就不同。有些事情不一定非得就对错论,想想前因后果,或许能心平气和。
之前因畏惧手头的工作难度,趁着机会就跟领导央告:“有年轻人来了就把我替下来吧,这个实在干不了”!领导似笑非笑地问我:“那你说你去哪儿?……科?……科?……科?……科?”我愣了一下,“……科人满了呀,……科我不是没得资格证么!……”是呀,我去哪儿呢?换句话说,我能干什么呢?倚老卖老等退休,好像也还有几年!之前听人说要积极、上进什么的,特烦,心想唱什么高调!都人到中年了,还积个什么极,上个什么进!不是有那么多轻松愉快地工作机会么……现在适逢变故才知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啥心境!没那种去哪儿我都行的底气,又哪儿来的无所谓的硬气。没有选择的能力,又哪里来的选择的机会。
一直以为像中央台的记者都是一开始都特别牛的,看了《看见》,看了柴静的成长,才明白了人就像水一样,是流淌的,人的一生就是流淌的过程。从起源慢慢汇聚,逐渐壮大,翻山越岭,过激流险滩,遇急弯平川,逐渐平静温顺下来,缓缓进入大海,消失不见。看起来很牛的人,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壮大或险滩。流淌到哪段儿,就干哪段儿该干的事儿。还没到平川,尚且挂在陡坡的边缘,就想着缓,滑下来的时候也不会畅快。遵循最简单最本真的规律,该怎么流淌就怎么流淌,享受生命本来的过程。看见,感受。寻常,平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