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想写的标题是,“成为社会文化期待的性别角色,会难以建立亲密关系”,但是,太像论文题目了。所以,我们把它通俗直白化。
我们要分清楚两个概念,一是性别差异,指的是源自身体上的两性生物性的差异;二是性别认同差异,也叫社会性别,指的是由文化和教育的不同,导致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
性别差异很简单,就是纯粹生理结构的区别,这里不再赘述。性认同差异更多是社会大环境的综合反映。
比如社会认为女生更细心,更喜欢小孩、宠物,更富有爱心。其实有很多男生也细心,喜欢小孩、宠物,富有爱心,但如果我们希望女生成为孩子的主要教育抚养者,我们就会人为的制造这种性认同差异。而人为制造的这种认同又会加深和肯定我们的性认同差异,从而形成循环,看似牢不可破,实则经不起推敲。
男生应该有“男子气概”,自信、独立、责任、担当、上进、能干、勇敢;女生应该有“女人味”,善良、敏感、友好、温柔。
社会认为,男女生的特性是“相反的”两性,互补,就像阴阳太极一样。全世界都不同程度的期望男女生有各自不同独特的社会行为,以适应自己的国情。
举个例子,传统情况下大多是妈妈做饭,默认为妈妈做饭更靠谱好吃,即使只是简单的煮粥,只需要把米洗一洗,按一下电饭煲的按钮,并没有什么含金量。同样,只要是妈妈做的饭,我们下意识就觉得靠谱,只要是平时不下厨的爸爸做的饭,我们总是打个问号,甚至忽视了职业大厨男生远远比女生多呢。
性别角色就是社会文化所期待的“正常”男女生行为模式。
神奇的是,
遗传在决定我们自信或热情倾向时只有1/4~1/3的作用,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是不是很兴奋?一下子对被帖上去的标签蠢蠢欲动了
不兴奋的话,可能你还不清楚以上信息意味着什么——你完全可以通过后天行为训练,撕掉所有你现在有的,却不喜欢的标签。
你完全可以把自己训练成自己理想中的那个人。
大型真人养成游戏,难道还不足以让你兴奋吗?
刻板印象只是社会群众认为的“印象”,而不是事实。只有约50%的人其特质刚好符合社会期待的性别角色,约35%的人他们具有双重社会期待的性别角色,即自信、勇敢、负责任又善良、友好、敏感,这些特质被称为“双性化”。约15%的人要么是在传统性别角色上跨类型化(女生很独立、上进、能干,但似乎不太符合女性角色,男生反之)、要么未分化(两类角色的扮演能力都很低)。
看似“男子气概”和“女人味”并存让人感觉到别扭的,但事实只是词语的误导性。
如果把与工作有关的“男子气概”的才能称为工具性能力,把与社交、情感有关的“女人味”技能称为表达性能力。
那一个人同时拥有工具性能力和表达性能力,就很正常了。
大部分人只擅长使用其中一种能力,而“双性化”的人能把两种能力都使用的游刃有余。
大家普遍认为男生有个“男人样”,女生有个“女人样”会更容易脱单,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在一项经典的实验中,研究者把男女配对,一种是男女都符合传统的性别角色,第二种是双方至少有一个是双性化的。介绍两人认识后,他们有5分钟时间在房间单独相处,研究者悄悄录了双方交往的过程。结果是第一种传统男女生很少和对方交流,甚至没有笑容,事后报告喜欢对方的程度也不如其他组。
双性化组的结果就比较可喜,双性化男+传统女、双性化女+传统男、俩个双性化男女,都比俩个传统型男女相处更融洽,更欣赏彼此。
坚持传统刻板性别角色的夫妇一般不如非传统的夫妇幸福。最理想的夫妇通常工具性和表达性都很高。如果女生坚持要求男生是传统性别角色更是剥夺了他们本可以成为更善解人意、温柔、体贴的好丈夫技能(高表达性)。
所以,啰啰嗦嗦说了一大堆,根据今天的知识点,怎么调整我们的亲密关系呢?
1、调整对理想伴侣的合理期待,鼓励你欣赏的异性(可能和你建立男女朋友关系的人)/现男女朋友学习并拥有双性化角色。盲目跟从社会社会去要求,容易错过好伴侣。
2、努力让自己成为双性化角色,提高自己获得幸福的概率,因为无论哪种社会性别角色的人都比较能与双性化角色的异性有更好的关系。简单来说,双性化人才就是香饽饽,他们更好脱单,更容易获得长期美好的亲密关系。大家就缺啥补啥吧。
3、挖掘你身边拥有双性化角色能力的异性,如果能力很难培养,那就直接采摘吧。
综上,大家好好努力加油。
虽然理论+方法我说的语气很轻松,但是从知道到达到是需要过程的。
❤非人民币玩家也请好好努力
❤请继续认真对待生活与感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