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沸沸扬扬的“虐童事件”,不管事件本身有多少程度是真是假,细节有多少可考之处。不管怎样,这次的事件成功激发了每个宝妈内心深处的恐惧——那就是“孩子不在自己身边时,能不能得到保护。”
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的大女儿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这次的事件让我努力去回忆她的幼儿园时期。虽然没有明显可疑处,但是说实话,总忍不住多少有些后怕的。
我还有一个小儿子,今年两岁半,正面临明年择园的当口。园费,环境,教师资质……这些都不能成为考察标准,那还有什么保证,能让我放心地把孩子送入哪个幼儿园呢?
如果真的等他上了学,自己就能长出千里眼和顺风耳,看到和听到孩子在幼儿园里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了吗?不现实吧,于是只能眼巴巴地等孩子放学,全部希望寄于,他能事无巨细地把幼儿园里发生的所有一切,告诉我。
“你看过新闻了吗?这样的事情在你们学校有没有? ”“你们老师有没有单独叫你去一个地方?”“有没有什么样事是老师叫你瞒着我的?”…有时候,真害怕自己成为这样一个“神叨叨”的妈妈。
但是这样反复问,孩子就会跟我说实话吗?盘问式的对话,我想每个孩子都不喜欢吧,他们即使嘴上不说,心里也在想:妈妈,好烦哦。希望孩子事事汇报,其实也很容易矫枉过正,侵害到孩子幼小的自尊心和对父母的信任感。孩子会想:妈妈是不是不信任我呢?
所以,我认为,“无话不说”,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和带来负作用的。
那什么才是与孩子沟通时,让他们放下心理负担,对我们敞开心扉的良药?我们做点什么,才能不动声色地“套取”到事件的重要信息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要靠我们在养育孩子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信任与安全的亲子关系。
理想的状态是,你是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他有什么话都要可以和你说,他有什么样的情绪都能被你接受。太完美了吧。
天上不会掉馅饼,这种互相信赖的关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当爸妈的,努力地,主动地去建造。
蒙特梭利提过很多主张,我归纳一个重点啊,就是0-3岁,是孩子能否完全相信父母最重要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孩子能不能得到来自家长无条件的爱,决定了他日后生活中出现问题和困难,第一求助人和倾诉者是不是你?
也就是说,从宝宝出生到幼儿园前,判断你和他培养的感情怎么样,够不够好。一个标准是,等他上了学,在外面出了什么事,第一个想找的人是不是你。
至于怎样和0-3岁孩子建立亲密关系,需要另起一篇,或者参见蒙氏教育。
没有了这个“信任你”的大前提,我下面总结的几个方法都如镜花水月,是不可能成功的,也起不到任何效果。
先举个我女儿的例子吧。去年,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我给她买了电话手表。之后的几个月,我接到的最多的电话是这样子的:“妈妈,某某又欺负我,他老推我。”类似这种。
有时候,她口气轻扬,我甚至能听出电话那头憋不住的嗤笑,同时她还和身边的同伴在对话。一片嘈杂声中,我只来得及说出“嗯,哦,好的,我知道了”几个词,她就把电话挂了。好吧,没事,只是孩子间的一般打闹。
但有时候却是,电话那头很安静,只有她一边生气一边哭的声音,她一直在说别人怎么对她不好,又不肯挂电话。
我急忙先问她有没有受伤,确定没有,我决定用大招——“指出情緒”:“你现在很难过 ”,“你感觉很不公平”……尽量做到平和。突然说这样的话是会有些奇怪。我第一次尝试的时候也有点不自在。但好在,孩子被我平静的语气受到了感染。慢慢地,她激动的情绪也就平复下来了。
最难的一步来了,我忍住马上冲到“事发现场”的洪荒冲动,“就这样吧”。深吸一口气,挂了--电话。
剩下的就让她自己处理吧。
有句话叫做,“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这话太重要了,我认为可以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所有方面。
回到和“孩子的对话”这个问题,“不带评论”,就是对他们讲的话尽量全部去接受。不批评、指责、说教,甚至不赞扬。
只引导他们去看每个行为每个决定带来的结果,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起责任就可。(当然是在不伤害自己,伤害别人,和破坏物品等带来严重后果的情况下。)
做到这个难吗?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的,和熊孩子斗智斗勇经验的妈妈,我敢保证,这是我们和他们说话最不容易做到的。需要修行啊,日复一日。
在这件事上,我尝试了。挂了电话,我就耐心等她回家,看到她还像平时一时欢快地跳进家门,我知道已经没什么大问题了。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我故意漫不经心地问:“那事后来怎么样了?”,果然,得到的回答也和我猜想的差不多:当时貌似大如天的矛盾,只出于一些鸡毛蒜皮的事端。在平心静气下都解决好了。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放下心来。
这样的事发生一两次后,到后来我连细节都懒得打听。我能感觉,她慢慢地长出能力,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只有她用自己的办法,不管解决,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这种能力才能内化成个人能力,长在她自己身上。
“不评判是非对错,不建议具体方法”,可每次有事发生,所幸,每次她第一个想到联系的人总是我。
我忍不住畅想,马上到“迷茫”的青春期,她应该,也许,还是愿意把心事说给我听的吧。
这样的“非暴力沟通”,修炼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丰富的斗争经验。能成功一点是一点,偶尔倒退也没关系。
回到儿子身上,话还不能说完整,是非观也很模糊。就算以后上了学,表达清楚一件事的能力很有限,想解决自己问题,办法也很不成熟,那怎么办?
还是有办法啊,秘笈就在每日陪伴中,打开他的话匣子。
下篇再说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