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
关于修仙这件事
从乐祖伶伦开始
在南昌
就不断上演着
不论成败与否
他们都前赴后继
洪崖丹井,位于梅岭,传说是乐祖伶伦修仙得道之地。
作为三皇时期,发明律吕,制定五音的人。伶伦不是一个简单的音乐人,同时还是黄帝朝最为重要的乐官。
当年黄帝南征蚩尤之时,北兵南下,一时间受到气候、环境、饮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士兵情绪低落。于是时任乐官的伶伦,根据五行对应五音的原理,发明了战鼓。
鼓点之声,取五音中的“羽音”,对应五行中的水音。而水音又对应人体内的肾水。鼓点之声骤起,勾动人体内的肾源激荡,于是一群在隆隆战鼓声中,肾上腺激素爆棚的青年,于逐鹿之野灭掉了蚩尤部,三战而夺其志。
后来,黄帝白日飞升的神迹,给了伶伦极大的心里震撼。让他明白,原来生命还有这样的一种可能性。
于是深受鼓舞的他,独自跑到梅岭的深山中,辟出了这“洪崖丹井”。
他努力地在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深化了五音与大道的联系,最终以乐入道,终于修炼成功,晋升乐神。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处空留洪崖井。作为神迹之地,洪崖丹井,如同一块磁石,不断吸引着诸多人前来一探究竟。
于是,来的人多了,便成了豫章十景之一。
时过境迁,现在的洪崖丹井,简直惨不忍睹,面目全非。
经过大力扩建,这里终于成为了一个结合了吊桥、草坪、风车等莫名奇妙的景致的大公园。
作为一个背负这沉重历史责任感的,严肃的公众号,看着乐神宫下鳞次栉比的帐篷、造型诡异的植物景观,还尚可忍耐。毕竟,帐篷,我可以理解为你想要贴近自然;景观,我可以理解为你审美有限。
但是,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上的乐师,被钢琴、五线谱、大提琴、竖琴,所团团围绕……是想要传递什么意思?
直至我细细参悟之后,我觉得,他们一定是想要表达,中国的就是世界的,因为,音乐是不分国界的。
青云谱,原是王子乔飞升之地,后来被一个自称为“驴”的画家所“鸠占鹊巢”。
这个画家是八大山人,朱耷。
秉承着伶伦的成功先例,在《列仙传》中著名的散仙王子乔,也在南昌开基炼丹,是为青云谱的前身。
到了晋朝,与张道陵、葛玄齐名的,四天师之一的许旌阳在此创了“净明宗教”,更名为“太极观”。飞升的王子乔,升任天师的许旌阳,无疑又为南昌作为修仙圣地做上了批注。
于是,宋至和二年,赐此处名为“天宁观”,以彰仙迹。
到清朝,仙人们变得遥远。而中年还俗之后定居南昌的朱耷,想要“觅一个自在场头”,于是便改建了天宁观,取吕洞宾驾青云而降之意,更名为“青云圃”。
现在的青云谱,已经是八大山人纪念馆。
馆中分为八大山人故居和作品展览馆两个部分。
见字如面,见画亦是如此。
展览馆中展出不少八大山人的真迹,就很是能传递出朱耷内心的小趣味和小嘲弄。毕竟身世影响了态度,人生历程左右了艺术的思辨。
崇祯十七年,明亡。身为大明宁献王的第九世孙,时年十九岁的朱耷,在父亲亡故之后,焦虑、害怕、恐惧、迷茫的情绪如同阴霾徘徊在他的周围。对于前路的未知,使得他装聋作哑,被迫出家为僧。
后来,随着局势渐渐稳定,他便还俗回了南昌城。伴随着艺术创作,进入到了世俗的生活。
这时,没有世俗生活技能他,才开始真正将作画作为谋生的手段。显然,他的运营并不成功。慢慢的,他开始往返南昌与青云谱之间,过起了亦俗亦道的清苦生活。
有人说朱耷一生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
可是,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其实从园中目前尚且保存完好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这样的人,他身边的点滴都能发现快乐。哪怕连嘲弄,都颇有一种嬉笑怒骂的自娱在里面。
觉得他凄苦的人,可能内心才真的凄苦吧。
驭鹤深山万丛岭
不若守心抱一源
江西向来被道教称为物华天宝,洞天福地。
为此,道教祖庭龙虎山,亦是在此。
纵然山水相秀,可以助人定神稳心,
可是,真正的修行,却永远是在红尘。
若伶伦没有见过逐鹿之野的鏖战,也不会参透五音的相生;若邓禹没有历过改朝换代的大起大落,也不会明白得失成败转头空的无奈。
人说八大山人清苦,可是他内心富足。
大道向来至简,
难的是在心上的勤修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