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改四年级作文时,目光总会不自觉地在卷面停留。孩子们的字迹像初春的小草,带着蓬勃的生命力,却也显得有些杂乱无章——大小不一、涂改痕迹星星点点。
今天学校组织作业检查,我发现五年级一个班的孩子字体很工整,那些工整清秀的卷面和我们班的字体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老师,我既理解这是孩子年龄特点的正常表现,心里却又忍不住期待:什么时候,我们班的孩子也能写出那样让人眼前一亮的字?
向隔壁班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后,我得到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答案:“功夫在平时。” 是啊,练字从不是一蹴而就的难事,与其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不如抓住碎片时间。课前一两分钟,哪怕只练一行字,日积月累也会有惊人的改变。这个想法在我心里生根发芽,我决定不再用“你看人家班写得多好”来刺激孩子,而是换一种方式,让他们自己“看见”差距,主动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那天上课前,我抱着五年级的几本优秀作文走进教室,通过投影仪将整洁的卷面展示在屏幕上。“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小观察,大家看看这几篇作文的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问题抛出后,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孩子们的眼睛亮晶晶的,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老师,他们的字大小都差不多!”“没有涂改,看起来好干净!”“一笔一画都很认真!” 我笑着点头:“那你们觉得,写出这么漂亮的字,背后藏着什么秘密呢?” 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孩子们喊道:“要专心练字!”
时机正好。我顺势说:“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把练字这件事提上日程,好不好?” 孩子们的欢呼声让我确信,这个决定得到了他们的真心拥护。我没有直接让他们动笔写,而是先播放了一段控笔练习的视频,轻声解释:“练字就像学走路,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脚步。写字也是一样,要让笔听你的话,而不是被笔带着走。” 孩子们看得入神,小脸上满是认真。
接下来的练字环节,我特意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楷体字。对于“四”“工”这类结构较矮的字,我在黑板上示范:“要把它们写得宽一点、扁一点,就像小胖子站得稳稳的” 而像“身”“申”这样的瘦长字,我则提醒他们:“要写得修长挺拔,像小树苗一样向上生长。” 我还准备了字的结构分解图,让孩子们能更直观地看到每一笔的位置和角度。
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动笔时格外专注。写好一行后,他们争先恐后地举着本子跑到我面前,眼神里充满了期待。我俯下身,认真地看着每一个字,从不吝啬我的鼓励:“这个‘四’字写得真舒展!”“‘身’字的竖钩很有力!”“比刚才又进步了!” 偶尔发现问题,我也会轻轻指出:“你看,这个横画如果再平一点,整个字就更稳了。”
孩子们听得很认真,立刻回到座位上修改,那种主动学习的劲头,比任何严厉的批评都更有力量。
下课铃响时,孩子们还意犹未尽。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把练字本收好,我忽然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一场温柔的引导。如果我当初只是批评他们“字写得差”,用别的班孩子的优秀来打击他们,或许只会激起逆反心理;而当我把选择权和主动权交给他们,和他们一起发现问题、寻找方法时,改变便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笔尖下的成长,从不需要急功近利。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那个耐心的引路人,陪孩子们一起,在一笔一画的坚持里,慢慢遇见更好的自己。而那些藏在字迹里的认真与专注,终将成为他们人生路上最珍贵的底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