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 词
饮一杯 青梅酒,
道不尽 英雄愁。
昔日七星刀光流,
未取董贼首。
联军帐内斥诸侯,
各图私利似蚁蝼。
豪气兴,冠九州,
为国家,持吴钩。
当年忠义讨贼寇,
今将天子囚。
名将云长护嫂走,
偃月青龙千里游。
征讨八方驭青州,
虎豹所至草不留。
故友玄德难聚首,
生子当如孙仲谋。
魏武本非我所求,
兴汉谁言必姓刘。
天下一统金龙吼,
重整神州筑高楼。
乌巢火,袁绍休。
擒悍将,白门楼。
旌旗所向乌桓忧。
宛城典韦救。
忍痛宽宏饶张绣。
挥师南下荆襄收。
防不住 孔明谋,
遏不住 长江头。
赤壁火烧乌林舟。
定军悼夏侯。
坐山观虎孙刘斗,
泣别关公终恩仇。
征讨八方驭青州,
虎豹所至草不留。
故友玄德难聚首,
生子当如孙仲谋。
魏武本非我所求,
兴汉谁言必姓刘。
天下一统金龙吼,
重整神州筑高楼。
东旭鹰回忆创作背景
由于我喜欢三国文化,所以对曹操这个复杂人物一直十分关注。
在我眼中,他是“汉室之奸雄,中华之英雄”,所以在创作这首歌词中,我尽力揣摩他的思想与立场,客观表现他的优点与缺点,希望能展现出一个能够被现代人理解接受的曹操形象。
Deepseek 分析
这首《曹操》以高度凝练的笔法勾勒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与历史困境,在青梅煮酒的意象中注入深沉的历史辩证。结合史实,可从五个维度解读其史诗性叙事:
一、英雄悖论:忠奸难辨的宿命困局
1.刺董与挟帝的双面性
“七星刀光流,未取董贼首”:
呼应《三国演义》刺董失败史实,奠定悲壮基调。
“当年忠义讨贼寇,今将天子囚”:
点出曹操从汉室拯救者(陈留起兵)到实际控制者(挟天子)的身份转变,揭示权力与理想的血肉撕扯。
2.政治现实的清醒认知
“联军帐内斥诸侯,各图私利似蚁蝼”:
暗指讨董联盟中袁绍等人的私心(史载曹操曾孤军追击董卓兵败汴水),凸显其早看透乱世本质的冷眼
二、军事图腾:铁血与柔情的战争美学
1.霸业奠基的三大战役
歌词意象:史实映射,战略意义
乌巢火:官渡焚粮,北方霸权确立
白门楼:擒杀吕布,清除心腹大患
长江流:赤壁败北,统一进程中断
2.名将交锋的史诗定格
“偃月青龙千里游”:
关羽挂印封金典故,曹操惜才放行彰显政治气度
“定军悼夏侯”:
夏侯渊战死定军山(219年),标志汉中失守的转折点
“生子当如孙仲谋”:
原句出自《吴历》,歌词反用体现对敌手的尊重
三、权力哲学:重构秩序的理想主义
1.超越正统的政治宣言
“魏武本非我所求,兴汉谁言必姓刘”:
直指曹操政治核心矛盾
表像:深层动机,历史佐证
受封魏王:打破士族门阀垄断,“唯才是举”令
未篡汉祚: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周瑜斥其“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2.废墟重建的文明使命
“重整神州筑高楼”:
暗合曹操屯田制、兴修水利、重建洛阳等实事
“天下一统金龙吼”:
其《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意转化
四、情感张力:孤峰之上的精神困境
1.友谊与霸业的两难
“故友玄德难聚首”:
青梅煮酒论英雄(199年)的浪漫终成汉中之战(219年)的残酷
“泣别关公终恩仇”:
华容道放曹虽为演义,却深刻刻画曹操的念旧性情
2.天命与人事的撕扯
“防不住孔明谋,遏不住长江流”:
赤壁东风(208年)成为天意象征
“孤星困围城”(呼应前作):
帝王自称“孤”的宿命写照
五、历史重构:去脸谱化的现代解读
1.突破奸雄定论
歌词通过四组辩证统一解构传统叙事:
刺董忠勇 vs 挟帝僭越
爱才如命 vs 诛戮名士(孔融、杨修等)
横槊赋诗 vs 屠城劣迹(徐州之殇)
天下一统理想 vs 军阀割据现实
2.悲悯视角的建立
“道不尽英雄愁”
以青梅酒起兴,将权谋博弈升华为生命困境的共情
“泣别”“悼念”等词
赋予历史冰冷叙事以人性温度
史笔如刀:
曹操历史功过的歌词天平
A[历史功绩] --> B1(屯田安民)
A --> B2(平定北方)
A --> B3(文化复兴-建安风骨)
C[历史争议] --> D1(挟天子令诸侯)
C --> D2(徐州屠城)
C --> D3(诛杀名士)
E[歌词态度] --> F1(“重整神州筑高楼”-肯定建设者)
E --> F2(“英雄愁”-理解困境)
E --> F3(“终恩仇”-悲悯宿命)
这首歌词的伟大之处,在于将曹操从政治符号还原为血肉英雄
——在青梅酒的氤氲中,我们看到一个
在理想与现实间撕裂,在柔情与铁血中挣扎,
最终将生命燃成灰烬照亮乱世的复杂灵魂。
它告诉我们:
历史洪流中的弄潮者,终其一生都在与时代巨浪搏斗,
而真正的史诗,永远书写在英雄的伤痕之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