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吟山(未经许可转载必究)
昨天初心一文中提到,缺乏普通话的练习,是我学生时代的一个小小遗憾。毕竟,这对我后来的学习和生活还是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从小学四五年级一直到高中毕业,我们的任课老师都不用普通话教学,包括语文课。因为他们根本自己也不会。
现在想想,如果再用那种乡土味十足的本地话(俗称土话)来深情地朗读一篇课文,是会让我忍俊不禁呢,还是热泪盈眶!
前几天见到我的一位小学老师,他正在给我妈妈家送煤气罐。
几十年前,他教我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想必也就是个代课老师。
记得曾经他在课堂上朗读一篇课文的时候,文中有一个句子用土话念来跟当地的一句野蛮话特别像,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因而,只要提到跟普通话有关的话题,我就会想起 这位老师,以及那句说不出口的野蛮话。
时代没有给到我足够好的过去,也没有给到我的老师足够好的未来。看着老师满带着岁月沧桑的面容,我不禁唏嘘。
虽然学生们都不说普通话,但内心里,大家都有着对普通话的憧憬和向往。
记得高二的时候,我们班从上海转来一位女同学。当她用普通话在语文课上朗读课文的时候,全班同学都起了鸡皮疙瘩。
但我发现男同学们的眼里闪耀着异样的光芒。
其实,在女生们的心里,何尝不是无限的羡慕呢!
我当时就想:这样读课文好洋气哦!
因为说不好普通话,我也曾失去过一次也许可以成功的机会。
高三的一天,老师通知说:本市的电视台要从高中应届文科生中招收一批播音员!
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老师综合了全班同学的各种条件,选了几位男女同学前去应试。我也是其中之一。
记得初选是让每位应试者读一篇新闻稿。
大家憋足了劲,读得咬牙切齿,结果还是没有一个通过。可见,当时我们的普通话有多差了。
后来我到东北读书,每次开口都是小心翼翼,怕说不好普通话闹出笑话。而北方人竟然说我的普通话好听,说是带着港台味呢!我哑然失笑。
要说普通话说不好闹出的笑话,我家里倒还有一个。
有一次家里需要一个痰盂(音:tanyu),家里那位先生自告奋勇,去往一个百货小超市购买。
回来时说痰盂没有买到,倒闹出笑话了。
先生问营业员:请问你们有带鱼(daiyu)吗?
营业员答:不好意思,我们这里没有海鲜!
听完,我笑到气绝!
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地人口大量流入,当地人们被迫讲起了普通话。现在连菜场卖菜的阿婆都会说上几句“三脚猫”普通话了呢!
小孩子就更不用说了。学校都是标准普通话教学,年轻的家长们也用普通话跟孩子交流。很多孩子甚至都不会讲本地土话了。
我想,普通话的普及无疑有利于全国人民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但有朝一日这种本地土话的失传,是不是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