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学生喜欢在教室里顺着墙壁在地面滑动,像一只只毛毛虫努力蠕动着身体,虽然他们觉得好奇、好玩,但我发现后严厉制止了这种不合适的行为。我们可以追逐蝴蝶、感受微风,和向日葵合影留念,但总有一些事物或者行为,不被当前这个环境所接受。
昨天下午的讲座,让我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黑鹤老师谈到,游牧民族担心哺乳中的母狼在冬天被饿死,会送给它们身体孱弱的小羊用以温饱;朱赢椿老师醉心研究昆虫,为一只猝死的苍蝇举行葬礼,在朋友圈隆重且庄严地征集到200多幅挽联。
朱老师的工作室更像一个自然博物馆,里面有关于昆虫的各种细微考虑。他喜欢用相机拍下小动物们好奇的模样,连虫子们爬过的形状、咬过的缺口,都成了值得研究的书籍、或者诗篇,就连无意间落在胳膊上的鸟粪,都在想象的驱使下成就了流传甚广的“便形鸟”。
蚂蚁搬家、蝉虫鸣叫,如今的孩子已经太久没有注意到了,连教室里偶然飞进来的燕子,都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好奇。如今的教育太拘泥于书本、太高估于成绩,总喜欢用学生的行为准则去规范他们。
要保持干净、要远离危险,不要与陌生人说话、不要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这些似乎只有成年人才会有的想法,为什么要强加于学生身上呢!为了看起来像个好学生,生活中缺少了很多潜在的乐趣。
长期处于高压下,他们会变得暴戾、变得冷酷。学习并不是一件开心的事,尤其是为了填书、考试占据大量课余时间。只有在无忧无虑的时刻,孩子才能冲破批判与偏见的桎梏,去寻回犹如桃花源般的洒脱、明亮。与小狗、小兔赛跑,与羊羔一起顶架,甚至像毛毛虫一样蠕动,这本来就是童年的独特活法。
过分依赖成绩去衡量学生的好坏,与工厂批量生产的商品有什么分别。他们的思维新鲜地如同早晨的空气,他们的脑海里隐藏着整个夏季。假如你是孩子,你会怎么想?假如是你的孩子,你会怎么做?我们要引导孩子既要看得见飞机、大炮,也要察觉到弱小生命的震撼。
在学生写景物作文遭遇瓶颈时,我经常会给他们列举达尔文、法布尔观察动植物的故事。我们不能只把大自然当做风景,要在趣与美的感知中习惯臣服与谦卑。疾风下的落叶有着自己的倔强,暴雨中的昆虫激发求生的本能,就连凌冽的寒冬也有雪花装饰浪漫。
我们在自然界得到很多启示,却也在成长过程中丢失不少童真。面对小动物们的无意冒犯,是打扰?还是礼物?我们的情绪可以决定他们的生死,但人类真的是地球的主宰吗?不妨换一个角度去分析,或许就能点燃灵感的火花,创造属于自己的专注时刻。
黑鹤老师分享中提到儿时饲养的猛犬,吓退人贩子、咬死了饿狼,保护着体弱的小主人,但在他外出求学后天天在火车站思念而死。他是自然文学作家,得益于救助过狼崽、狐狸、小鹰等动物的经历,在中国北方的森林和草原中体会到对生命与世界的珍重。
时常看到一些家长会带着孩子到沙滩、果园中去放松心情,驱车数十里去感受沙子、泥土所赋予的亲密时光。累却快乐着、脏却幸福着,陪伴孩子同时又何尝不是在充实自己的童年。或许只有失去时才会明白,那些无聊的事情才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