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题记
一次,子贡问孔子,如何办政治?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分,人民信任。”
子贡问:“如果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先去哪个?”“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如果不得已,还要去掉一个,去哪一个?”“去掉粮食。
自古以来,人都要死。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政府便维持不住。”
一段简单的对话,却将治国方略聊得清楚明白。
一问一答,彰显出老师的高深,也突出徒弟的睿智。高手对决,立见精彩。
先总括,治国三要素是足食,足兵和民信。在子贡的追问下,孔子逐渐做减法,一步一步论证足食,足兵和民信的重要性。
当一个国家同时具备这三个要素时,一定是国泰民安的盛景。当一个国家遇到危机,不得不去掉其中一个或者两个要素时,孔子先说去兵,而后去食。
那么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首先是三去一,首选去兵,省去养兵的费用,真的再遇到外敌时,还可以全民皆兵,一致对外。
其次是三去二,再选去食,在大灾大难时国家选择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可能只是解决燃眉之急,但是人民活下去了,还可以种粮,国家还可以继续为继。
如果选择了失去民信,也就失去了民心,为了养兵盘剥百姓,为了维护少数人生存放弃百姓,这样的国家就会变成一盘散沙,要么被别国摧毁,要么被内乱搞垮,国将不国。
所以一个国家的根本是保住民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基石不动,任何风雨也无法撼动。
文字:爱吾爱
图片:爱吾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