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周五,晴,21至35度
读与写的运作机制如同吃与拉,都需有一个摄入与输出的过程,才能达成躯体(思想)的有机生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终日读书,却不整理思考的人,就如同一个购物狂,屋里堆满未拆封的礼品袋,空间杂乱拥挤得连走路都困难。虽然拥有成百上千件衣服,却终日穿着同一件睡衣。因为从堆成山的物品中翻出一件衣服太费力。我常常读书读到头脑发涨,下笔时却是一片茫然。不是空空如也,而是思绪拥堵,什么都想写,可什么都展不开写。然而,我又必须输出,才能维持精神世界的新陈代谢。
弗洛姆说:“社会性格源于人性对社会结构的动态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导致社会性格的改变。”李泽厚也提出文化心理结构,即历史积淀的文化决定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性格),他们两人都继承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抽象地内在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之中。人是历史的产物,在自己的历史中改变着自己,成为他潜在的样子。”我用这些大哲学家的观点来反观我的生活。或者说,我用我的生活来解读大哲学家的观点。我认为,人对生存方式选择,同样受其物质现实的影响。就拿我来说,我真喜欢读书吗?我真适合写作吗?我在读书、写作上的天资并不高,可读书、写作却是我生命第一位的爱好。思来想去,可能就是因为我拥有一屋书的缘故,于是读书人也就成了我身份的象征。这与历史决定人性的道理有几分相通。
既然读书是我最重要的精神活动,就须形成一个固定的文本格式,以确保思想的定时输出。阅读输出的文本格式有:“拆”书、读后感、札记。“拆”书与读后感都是对整本书的解读,拆书侧重于介绍书的主要内容。读后感侧重于个人感悟。札记是随读随记的心得和见闻。
三种格式中,读后感自然是最考验写作能力的文本。然要写好一篇读后感,起码得对书的内容理解透彻,不是草草阅过就能写成的。可在这书籍如云的时代,谁有耐性将一本书连读三遍?即便有此耐性,也会审美疲劳,将最初那点灵感悸动都给磨平了。经典是经得起反复阅读的,但每次复读,都需相隔一段时间,随着个人见识的增长、生命体悟的加深,才能读出新的感受。当然读后感未必要写得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就成了“拆”书。抓住最触动你的那一点展开论之,是一种需要动用读者自身资源的创作行为。
相比而言,札记就显得灵活、简单,容易书写。札记就相当随手写在书页上的批注,无需下谋篇架局的作文工夫。可以说是读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副产品。
至于“拆”书,我以为是没必要写给别人看的文本。最怕人说,读了你的介绍,了解了书的大概,就不用再读原著了。读“二手书评”是不能生成智慧的。“拆”书这项工作可以采用笔记的方式,写给自己的看。我常边读书,边做摘记。遇到精彩的段落就抄写一遍,抄写能加深理解和记忆。然我很少事后翻读摘记,我的摘记成了辅助记忆的草稿本,除此之外,别无价值。我以为可以将摘记做成像读中学时记的“课堂笔记”,除了摘抄精彩段落外,还同时梳理书的脉络结构。读完一本书后,再将笔记从头至尾读一遍,等于捋了一遍思路。
凡事坚持简单、可持续的微习惯原理。年轻时,可扩充野心,给自己压担子。上了年纪,做事需悠着点,莫将力气用尽,更不可透支。一日过头,三日养。不如徐徐而行,步履不停。
每日复盘:
1晨六点半起。听见楼下弄堂里的动静,下楼察看。只见邻居和工程队的人在“破案”。对面两栋楼的墙根有一串脚印,既未通到哪户门口,又是从弄堂中段起步,实在不明白,这人是如何“飞”到弄堂中部,究竟想走到哪里去,难不成就想留串纪念吗?
2阅读:弗洛姆著《在幻想锁链的彼岸》33页。
3习书:复临《佛遗教经》,此次是单个字、单行字精临。今天只反复临了一行字。有小姑娘来陪我练字。半年不见,小姑娘的字进步飞速。我则退步飞速。练字,不能盲目抄帖,得用点脑子。
4、运动:30分钟《养生穴位拍打操》,将全身上下的重要穴位都拍打一遍。动作简单、不耗体力,就是有点枯燥。我边拍边闭目养神,刚好补了午休。没事时喜欢在bilibili上看采访北京胡同老人的视频,听他们讲养生经。长寿的秘诀最重要是心静,无事上心头。其次运动。有位老大娘退休时一身病,每天到北海公园站桩一两小时,现在89岁,什么毛病也没有。还有位老大爷家族遗传心肌病,退休时心肌无力缺氧到得换心脏才能医治的严重程度。一位老医生建议他运动,强壮心肌。他就开始做一种象棋大小的工艺品。把整木锯成一小块一小块象棋子大小,又得刨光锉圆,然后聚精会神地设计花样、敲钉,既锻炼了体力,又使心神保持静定。如此做了十几年,心脏完全康复,连医生都不敢相信。
30分钟禅舞。我自六岁起上台跳舞,一直跳到高中毕业,舞蹈功底是幼时打下的。舞蹈与瑜伽相似,需配合呼吸来展示身韵。发现自己适合练静功。每天若还能抽出时间,可再练练瑜伽、拉拉筋。
散步一小时。
5手机:3小时9分钟。扣除跟视频做操、跳舞的1小时,无聊刷屏是2小时。
在浙江省图书馆借了一单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