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觉得语文课要回归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状态。
之前用PPT,总觉得自己被幻灯片拽着走,反而不如随着课本和学生一起读。
就如,今天在9班上邓稼先。
让学生按照句式回答问题
从——事(或言),可知邓稼先是个——人。
如果直接把答案给学生,我就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
在此处我停顿了一下,让学生读书,并一个一个站起来回答。
发现学生问题,有学生不知道找什么事,这属于少数。
大多数学生属于能够找到事情,但是却找不到准确的词概括。
就如秦同学说,从邓稼先研究两弹成功,可知邓稼先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人。
我指出,事例和概括不相符合,研究成功应该是功勋卓著,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应该是带病关注中国核武器研究。
这样的细小的点拨,只能出现在课堂的生成中。
另外今天在9班,还强调了人生观和人生的选择。
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邓稼先的伟大之处,引导学生少彷徨,少犹豫,坚定自己的方向,让自己的人生选择不后悔。
选择大而言之可以放到整个人生,小而言之可以到中考,到一个月,到一周,到一天。向邓稼先学习,坚定内心,做好自己能够做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