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演义里的三国

作者: 朋小四 | 来源:发表于2018-08-16 15:23 被阅读51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寥寥数句诗词,就向我们展示了那峥嵘的烽火岁月。

不知何时起,我迷恋上了三国,那演义里的三国。尽管世人对演义三国持褒贬不一的态度,反对者认为其言过其实,过度神话和丑化了部分人物。但笔者却从此书中受益良多,书中刻画的众多英雄人物的品质深深吸引着我,使我获得精神与心灵的双重升华,并在此后的人生中深刻影响着我。接下来,笔者将以介绍那些令我尊敬与感动的人物的方式,带领你们重温这部经典。

苍天已死黄天立,官逼民反终起义

有人说,如果汉末官场没有那一批蝇营狗苟的当权小人,汉朝又岂止传八世即止?其实不然, 十常侍乱政绝不是偶然,倘使没有上面的默许,量那些个阉人也不敢如此胡作非为。上行下效,卖官鬻爵,搜刮民脂,闹得民不聊生,最终被压迫的百姓爆发了,而张角等人则利用民怨,乘势喊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团结起义军。大汉帝国也因此开始了它被众诸侯分食的命运。可以说,汉室倾垮的根本在于其核心的腐败无能。笔者在这里将汉朝比作一株大树,其核心好比大树之根,试想巨树的根茎都已经腐烂了,其外在的茂盛假象又能欺骗世人多久?是以,汉朝这幢百年大厦终究承受不住,在百姓的怒火中,化作历史的尘埃,成了他人王朝的宫墙瓦。

书写到此,不禁沉思,若汉朝帝王能真正做到忧国忧民,朝中任职大臣能为民请命,与民分忧,大汉何以至此?

乱世结拜兄弟三,不求同生愿同死

说到桃园结义,就不得不说到刘备,笔者认为刘备是一个极懂得隐忍的枭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同样适用于他。刘备善识人,礼贤下士,他也因此在手下聚集了一批诸如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的文臣武将,为他“匡扶汉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他治世能臣的体现。笔者最初也是被他的这个人格魅力所吸引,对他甚是崇拜,但刘皇叔随后露出的虚伪一面令我对他有了另一番看法,原来,当日所立“匡扶汉室”这面旗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笼络人心,为日后入蜀称王打下基础罢了。也许刘备的初心确是为了保家卫国,扶大汉江山于灰烬,但历经千辛万苦后,昔日织席贩履徒也有了颗帝王心。野心的种子可能早就在他心里埋下,每一个倒下的诸侯都促使这颗种子发芽,终于,种子长成,他装不下去了,当世上再没人能制衡他的时候,他堂而皇之的摘下了伪装的面具,走向那鎏金帝座。呵,英雄也抵不住权势诱惑啊!试问,世人在利益来临时,能守住本我的又能有几个?

桃园结义的海誓山盟,早已随云烟飘散。一壶浊酒喜相逢的画面又在我眼前浮现,只是那画中人的脸庞却是如此模糊,真兄弟,假兄弟?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才明白吧。

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这句诗是诸葛亮的悲实写照。身在卧龙岗,心怀天下事。诸葛亮本可以继续躬耕南阳,于乱世中苟活。但儒家的忠君报国思想让他有所动摇,刘备的三顾茅庐更是劈开束缚孔明最后的枷锁。于是诸葛亮怀揣壮志出山了,他要去大展宏图,复兴汉室。后来,也如他在山中所预言的那样,天下三分,有蜀国一席之地。奈何他也自此入世,从此与这乱世纠葛不清。在他出山时,水镜先生有言:“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现在看来确是如此,因为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呕心沥血辅佐蜀国两代君王,最终在兵出祁山途中,病逝五丈原,不甘的发出“悠悠苍天,何薄于我!”的哀鸣。也许是田园生活太过平淡无奇,惊起了他那颗淡泊名利的心,原本的波澜不惊有了动摇,青年诸葛瞥了眼山外的世界,从此自天外客化身成眼中人,再也走不出这滚滚红尘。是啊,丞相的出师表已明志: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此刻的他早就身不由己了。只可惜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蜀国终究逃不过被覆灭的命运,复兴汉室的理想也到此而终。

丞相已逝,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人格却深深影响着一个又一个演义的读者。试想,假使昔日大汉多几个似孔明一般的忠义臣公,偌大的王朝怎会化作飞灰?

五虎上将美髯公,败走麦城身首异

关羽是最早追随刘备的一批武将,素以忠义闻名于世。笔者敢断言,对于美髯公的事迹,世人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如今庙堂中供奉着的“关公像”,其英武的面庞好似在向我们描述着他当年的勇猛。笔者对关将军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千里走单骑,这也是关羽忠义的重要表现之一。一人一骑,千里寻兄,沿途过五关斩六将,尽显将军威武!只可惜这位蜀国大将的性格上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便是傲气凛然、目中无人,除了刘备,他可以说是人人不服。关羽以傲立身,一身傲气使他于敌军阵前屡屡得胜,只是骄兵必败,如果说之前的关羽是傲将军,那么荆州一役的关羽就只得称为骄将军了。赢了多少次战役可能他自己也忘了,失败的滋味儿也不知有几年未尝体会到。终于,这位关将军输了生平最后一战,也正是这一战,他落得个身首异处,魂断麦城的下场。

  关羽以傲成名,最终毙命于傲。身为一个将领,掌管部下数十万,眼中却容不得半粒沙子,对谄谀小人,他多以言语羞辱,只是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的真君子?所以,荆州集团在这个忠义将军的带领下,内部矛盾日渐突出,以致最后内忧外患,让人有了可乘之机。关羽是个将才,只可惜世上志同道合者少,所以,算到最后,他终究只能将己。可惜,可叹,可悲!

乱世奸雄曹孟德,宁我负人休负我

最初品读三国时,笔者最不喜的便是这曹阿瞒,只因他奸诈的小人行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却是对他不再抱有偏见。曹操是演义三国中不可多得的真性情,当日错杀吕伯奢一家后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依旧在我脑海中轰鸣,是何人敢冒天下大不违,发此冷血无情之言?但细细想来,在那个年代,一着不慎,便是满盘皆输,也难怪他会如此吐露心声。

曹操旗下不乏能征善战、智谋超群的能臣武将,我想,这也与他的真性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试想一下,在一个坦诚的主公面前按部就班做事难,还是在一个满是心机的主公座下心惊肉跳的做事难?

细细想来,曹操只是做了天下人想做却又不敢做的事,是啊,挟天子令诸侯,哪个诸侯眼不红?又有谁做了?一个个拿着道义指责,心里想着的却是如何周旋得利。这样一比较,这真小人岂不远比那伪君子要高尚许多?

再者,曹操虽有帝王志,但其一生却未曾谋求登上帝位,我想,也许在他内心的深处也曾哀叹这盛世王朝的落败吧,他对已逝王朝有着一颗敬畏之心,哪怕是汉室就剩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傀儡皇帝,他也无法僭越最后一步。

看看曹操后的魏晋两朝皇帝的做派,笔者对曹操又好似多了一份敬仰之情。何谓忠君爱国?刘备者,然也;孔明者,然也;曹操者,亦然也。

结语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总是匆匆的流去,演义中的他们书写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当下的你我在演绎属于这个年代的历史。昔年的英雄化作黄土一抔,但他们的精神却经纸墨传承了下来,我辈当取精去粕,令这份传承得以永恒。

-END-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朋小四

相关文章

  • 那演义里的三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寥寥数句诗词,就向我们展示了那峥嵘的烽火...

  • 读《三国演义》有感

    寒假里我读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书中那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使人“流连忘返”。读了《三国演义》后,...

  • 随性涂鸦

    晚上捧着电子书看三国演义,中场休息涂涂画画。可能我脑子里的三国演义都是动物们来演绎的,哈哈。 那两天冰箱都木有荤菜...

  • 《三国演义》里竟有多达133位君主,真不止刘备、曹操、孙权

    随笔 | 《三国演义》里竟有多达133位君主,真不止刘备、曹操、孙权 ■ 文 / 小侯 本文所统计的《三国演义》里...

  • 话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英雄事迹出,三国演义中坏人必败。三国演义中美女过,三国演义中英雄必成功。

  • 从历史看现实: 谋略易, 决断难

    《三国演义》及《三国志》里的谋士都那么有智慧有计谋,为什么不自己单干?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对...

  • 马谡的性格决定了他终难成大将之才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并非历史。三国志记载,马谡在丢了街亭之后,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

  •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我要向你们推荐《三国演义》这本书。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先生所写,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

  •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刘备和诸葛亮那么厉害。那为什么刘备最后还没有赢得江山呢? 我觉得在三国演义中,美化...

  •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旦拿起这本《三国演义》,我就如痴如醉,遨游在《三国演义》的文字里。 在这本...

网友评论

  • 言白兄:其实诸葛亮是有出仕的意图的,要不然也不会把自己比喻为管仲乐毅这样的牛人,他只是没有遇到明主而已,他洞悉各路英雄。刘备的“先生不出山,天下苍生将怎么办?天下大乱要何时才能结束?”这句话感动了孔明,使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本文标题:那演义里的三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aco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