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主题】读书
【感悟】
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过:读书能启智、读书能明理、读书还能修身养性。
苏轼也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些道理我都懂,困扰我还是不少,是读过很多书,可是过不了多久又忘了,读书真的有用吗?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农村的孩子却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到很多书,幸而,我大姑姑是一位小学老师,家里有很多我未曾见过的书,我很多时候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她家里,拿一本书随便窝一个角落便如饥似渴的开始看。
这么多年过去了,直到如今,我还是会怀疑,我读的书真的有用吗?
直到一个叫《读书如竹篮打水》的故事解了我的疑惑。
说的是在20世纪初,山东平原县一户农家里,住着一位老人和小孙子。
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带着他的小娃娃,摇头晃脑地读古籍,书声琅琅。
一天,小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书,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我都猜不透那里面的意思。有时,我似乎理解了一丁点儿,可是一合上书,脑袋中又立刻忘记了。这样读这些书有什么收获呢?"
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
孩子照做了,可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孩子一脸不解地望着满脸沧桑的爷爷。
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说完让孩子再试了一次。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完了。
他对爷爷说道:"这没有用,拿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
"你真的认为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微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
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竹条上面了。连提手也变得更加光华有泽了。
"孩子,这和你读书一样,你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你一点儿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诵时的气氛,它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心灵。"
小孩记住了这句话。后来,他一直本着这样的信念,终生与书籍为伴,不断进取,最终成为我国宗教学的泰斗——他就是已故国学大师、原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
不过,勿囵吞枣读过的书是能改变你一些思维让你增加一些见识,却无法帮助你从书里获得的柴米油盐的生活费,无法实实在在的获得收益,再高尚的灵魂遇到五斗米的困境也要折腰。
那么,要如何让你读的书都不被忘记变成你的知识帮你变现呢?
【我的建议】
一、看什么书:以终为始找到合适自己现状的书,你在创业就看如何开公司的书;你要管理自己的时间就看管理时间的书;你要写作就看写类的书。
二、去那里找书:网上搜主题找书单;去豆瓣看评分评价简介;最终确认自己要看的书。
三、怎么看书: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著作《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的“葱鲔火锅阅读法”:看书或听书的同时,记笔记。
也叫卡片阅读法,有人叫它纳博科夫卡片阅读法,也有人叫它凡尔纳卡片阅读法。
它由摘抄和你的感想组成。基本格式是:摘录(包括出处)+思考
记录有启发的句子,和这个句子出自哪里以及自己的思考。
思考的格式是总-分-总,用一个观点开头,中间用例子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再总结观点。
看书的同时,还要记下整本书的框架,看到哪里随时记下这部分的关键词和句子。让自己看书时随时知道书的前后内容,不至于看一半前面的又忘记了。
四、看完书后怎么做:
看完书后,你对整本书有了概念,也知道哪些对自己有启发,你就可以根据这本书做出自己的计划,接下来,就行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