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现存词600多首,多体现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其词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孙权(182年—252年),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寻常巷陌:极窄狭的街道。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引伸为普通、平常。巷、陌,这里都指街道。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
元嘉草草:元嘉是刘裕之子刘义隆的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刘义隆行事草率,仓促北伐,被北魏主拓跋焘重创。
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以此庆祝胜利。
四十三年:作者于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从北方抗金南归,至宋宁宗赵扩开禧元年(1205年),任镇江知府登北固亭写这首词时,前后共四十三年。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堪:忍受。
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廉颇:战国时赵国的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记。廉颇被免职去往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使者前往,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然而使者却对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赏析:
此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上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千古江山,再难找到似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也连同英雄人物,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京口是三国时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同时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此几句怀古,词人站在北固亭上,眺望辽阔的江山,历史的烟云在眼前凝聚,想当年孙权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且奋力击退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建立了吴国。再联想到当今现状,心生感慨,便写下此词。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斜阳映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据说那是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此几句继续怀古,由夕阳下的小巷,引出南朝宋武帝刘裕,意启下文。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气势何等威猛!此句意承“人道寄奴曾住”,刘裕曾两次北伐,收复洛阳、长安,为南朝刘宋开国之君,“气吞万里如虎”一句,将刘裕平生功绩尽括其中。然而这一切,又暗合“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结构紧凑,用典贴切自然。现实与历史交织,时空在眼前交错,巨大的沧桑感迎面而来。
下片: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然而刘义隆轻率,好大喜功,仓促北伐,终落得仓皇兵败而逃。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回望中原,依然记得扬州一带,奋力抵抗金兵入侵的情景。此处用典,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玄谟说了北伐的策略,文帝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词人由上片怀古转为抒怀,以“元嘉北伐”最终失败的史事,以此影射南宋的“隆兴北伐”。同时,四十三年前,军民抗击金兵的烽火,与下句佛狸祠下祭祀的烟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怎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现在百姓在那里祭祀,社日里,乌鸦绕飞,啄食祭品,一派热闹的景象。拓跋焘是北魏的皇帝,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北伐失败后,大举南侵,词人以此影射金主完颜亮。此处依然用典,寓意深远。四十三年前的扬州烽火,与当下祭祀的烟火,交错叠加,沦陷区的人民已安于异族的统治,中原何时才能收复?此时,词人的内心是沉痛的。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结句用典,词人以廉颇自比,极为贴切。表达了自己忠心报国的坚定意志,同时也抒发了心中平生才华得不到重用,收复中原之愿难以实现的悲愤之情。词人虽被韩侘胄招回再次任用,然而只是利用辛弃疾作为主战派的影响力,实际词人并没得到重用,所提出的建议也未被采纳,在北伐前夕,再次被免官。
此词多用典,以历史影射现实,意义深刻,有极强的警示作用。词风豪放悲凉,爱国主义情怀贯穿字里行间。虽已距今近千年,词人那份热切的收复中原之情,犹可触碰。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评:“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参考网站: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