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华为任正非的讲话在网上刷屏了,就是今年华为“难题揭榜”火花奖颁奖典礼结束后,任总在获奖者座谈会上的讲话。2022年,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高达238亿美元。因此,很多人都说,这番讲话是华为在花掉238亿美元之后,换来的思考。首先吸引我眼球的就是这个“难题揭榜”火花奖,这是华为自发的一项用来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奖项,与我们经常的揭榜挂帅类似,但是“挂帅”变成了“火花”,出发点也就不一样了,深层的意思就是投入不一定非要有结果,通过天马行空、思想碰撞,摩擦出点点火花,这就达到目的了。
关于基础科学研究,我马上联想到《三体》,三体文明通过锁死地球的基础科学,达到遏制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对为何锁死地球的基础科学,三体元首做出过详细解释,“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取决于基础科学的发展,而基础科学的基础又在于对物质深层结构的探索,如果这个领域没有进展,科学技术整体上就不可能产生重大突破。”读过这部作品的朋友都知道后面的故事情节,直到太阳系被二维化,地球文明的科技水平都没有赶超三体文明,这也启示我们基础科学的重要性。基础科学是技术进步、原始创新的动力源泉,区别于应用科学,基础科学是一条极长、极慢、极难的路,而华为正在走的,就是这条路。用任正非自己的话说,过去我们用了大量的时间和钱,培养了一批研究基础理论的科学家,他们一直在爬科学的喜马拉雅山。
通过阅读这篇讲话,我有三点感触:
第一个,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前几天与一个国际私立学校的老师聊天,他说,不管什么样的孩子,交给我一个月就能看到成效,我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已经带出很多孩子,他说的颇为得意,我听了不以为然。用任总的话讲,教育不能太实用主义,不能只以需求为导向。教育应该放开,让学生“胡思乱想”,只要他想的逻辑相吻合,就不要去约束他。企业的需求是现实性的,但教育不应该集中在现实需求上,要面向未来。当然,这有些过于理想化,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着面向未来,现在大家都知道要终身学习、终身成长,当前学习的知识虽重要,但会有过时的那一天,只有掌握了学习研究的本领,才能走的更远。
第二个,万众力拔山兮。华为建立了一种随便问问、随便聊聊的机制,任正非说过一句很出名的话,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一杯咖啡,指的就是在华为,不管你是干什么的,多跟其他人一起喝咖啡,一起聊天,科学家看看研发人员在关心什么,研发人员看看科学家在思考什么,智慧互相挤压、互相冲击。孟晚舟曾经给这个聊天的过程,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叫做,点、面、场,意思是一个个人,本来是一个个孤立的思考点,大家增加交流,就扩大了协作的界面,而界面打开了,华为就有一个个类似罗马广场一样的思考据点。我认为,这是华为的成功密码之一,把所有人的智慧都调动起来,干成一件大事。这对于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非常有启发意义。
第三个,关于华为的人才培养。任总关于记者提问的“天才少年”离职一事的回答,尽显华为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入职华为就不再有任何标签定位了,专家认为你有培养的价值,职级就会被定得很高,不一定非要从最低级别起步,以能力素质和培养价值作为衡量标准;其次,“不拘一格选人才”,老、中、青相结合,年轻人最有突破能力的是25-35岁;有经验、有资历的人有架构能力,架构和突破同样重要;再次,不垄断人才,人尽其才,发挥他的价值,对国家都是有用的,没有发挥作用等于浪费他的青春;最后,人才关键是怎么用,强调专家垂直循环机制,专家不能在一个岗位呆很长时间,要到前线作战去循环,这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石头”一翻开,压在下面的“草”就长高了,大家都看见了,这样年轻人就不会被埋没在“石头”底下。专家垂直循环的目的,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去解决实际问题,当然,不合适的人也面临着淘汰。强国之道,要在得人,人才培养是领导管理的重要抓手,华为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其始终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一环。
最后,引用任总的一句话:在面对竞争的时候,假如你改变不了外部环境,就改变适应外部环境的胜利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