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香港很长一段时间,日子过的很单调,每逢午饭也只吃一样——烧腊饭,不是腊肉,而是广式的切鸡、油鸡,烧鸭,烧肉、叉烧五者的单拼或双拼,外加几条绿油油的烫菜心,一勺葱姜混合的蘸酱,再就是配一碗汤

有整整一学期的时间,我的午饭选择,就像做数学题一样,围绕着如何在五样烧腊中,两两搭配的排列组合开展。然而,叉烧太甜腻,切鸡又寡味,因此,油鸡烧肉饭,练就了我最地道的粤语发音,“yǒu gēi sīu yòu饭”尽管刚开始粤语说的不溜,磕磕绊绊的说完,发现上来的却是切鸡烧鸭,囧
鸡和肉搭配也好,鸡和鸭搭配也罢,吃久了嘴里还是会淡出个鸟,但最让我魂牵梦绕、日思夜盼、枯苗望雨、回味无穷的,却是那一碗味道淡淡的,汤色浑浑的,缭绕着不绝热气的,浮着些菜碎肉末的,其貌不扬的汤——广式煲汤

我对煲汤的热爱,已经达到了上瘾的程度,具体症状如下:
1.请再加一碗。不要做梦,烧腊店不是星巴克,汤可不是续杯的,像学校食堂里的汤,料少,汤清,无味,还要六七港币一碗呢,略坑人
而楼下的烧腊店,一份双拼28,包括一碗汤,喝了段日子,感觉这里面的菜,怎么这么柔滑鲜嫩,这里面的肉,又是那么软烂香润,尤其这汤的味道,极鲜极甜,汤汁醇厚。店家将烧腊的边角余料,混合着霸王花、玉米、白萝卜等出味的菜,老火慢熬,肉类的蛋白质大量溶解,不似北方那种先炒再加水,最后撒点味精葱末的做法,广式的汤,真真品尝的是食材的原始味道,让我欲罢不能
有次,遂提出要再买一碗,因跟烧腊店熟识了,店家便直接送我。后来店里扩充了门面,招了新店员,原先的大姐看我来了,也不忘嘱咐他们“畀两个汤”,于是,我在新店员眼里,俨然成了某种特殊顾客

2.自己做汤。光翘首以待每天中午的那一顿汤,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我任性的胃了。求人不如求己,那就自己来吧。可都要放些什么呢?怎么做,做多久?我又不能去问店家,只好翻着网上的食谱,亦步亦趋的学
猪骨,瘦肉都是基本的材料,令汤汁香醇,凤爪、鸡脖、鸭骨之类的禽肉,提鲜效果极佳,放菜也有学问,要选用耐熬的,味道浓郁的,霸王花、青红萝卜、白菜干、老黄瓜,玉米都是推荐。肉类焯水后,一股脑的码在锅里,大火烧开,小火慢熬,撇去浮沫,煮上两个小时,一喝,嗯?味道似乎有些淡了,那么,再加点盐吧……不,还是没什么味,再加点……不行,还是淡!再加点,哎哟!完了……咸了!
结果,最初的几次尝试,我是光吃汤里的肉和菜了,问题出在哪呢?怎么味道就是不及店里?我从烧腊店的汤渣里发现了答案,除了菜渣、肉渣,还是一味小拇指甲大小,瘦瘦鳖鳖,黑黄相间的肉,一嚼极为鲜甜,就是我觉得自己做的汤里少的味道!那么,是什么呢,我一细看,乐坏了,这不就是我家乡街边一买一大把的海虹吗?我们都是煮着吃的,吃个新鲜,但这边却是将肉掏出,晾干,晒成干,名叫淡菜,又叫青口

我简直像参透了什么天机一般,连忙去楼下的南北货店,一大箱子淡菜就摆在店外,还有其他晒干的海螺干,瑶柱干,牡蛎干……一同散发着咸鱼干的味道,还吸引了不少苍蝇盘旋,但那些太贵了,我囊中羞涩,只能买最便宜的青口干,要那么一小袋,像买了人参灵芝似的抱在怀里
终于,汤的鲜味被加入的淡菜提了出来,然而,另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又冒了出来,味道有了,但汤汁却还是不厚重,怪怪了,到底是还缺了啥?于是,我冒出了一个雄壮的想法,为了探索真知,我要在香港,遍尝百汤!

(敬请期待下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