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很疯狂,四节课加一节早读,还有一个午休,着实“爽歪歪”。
如果不是教学上的灵光一闪,我今天一定会累瘫。
按照既定的教学规划,今天我要讲的是《古诗词三首》。本课位于六上第一单元第三篇,其人为主题是“触摸自然”,语文要素是“能从所读的内容想来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我决定用三节课仔细讲解这三篇古诗词。第一篇当然就是重中之重了。
《宿建德江》的讲解我主要遵循了蒋军晶老师的思路,整节课的讲解是模块化的,同学们听得十分专注,我个人讲得也十分舒服。在讲解的过程中,我充分使用了指答、同桌讨论答、小组合作答等方法将全体学生深刻地卷入了课堂,并且也用了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讨论,问题的价值很高,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虽然不一定都正确,但是可以看出孩子们认真思考的痕迹。
本节课最亮眼的一个点,也是我这次教学的得意之处在于我打通了时空的限制,启发了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接下来讲操作过程:
《宿建德江》全诗围绕“愁”字来讲,我带领孩子们对诗文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学生们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了“客”的思乡、思友之愁,当然还有一个人的孤寂和心酸之愁。不过,显然联系到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孟浩然科举失利,求人举荐又是失败,只能无奈离开京都……这首诗歌就有更多的深意了:孟在愁自己理想无法实现,愁自己的仕途失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