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可能有些悲观。最近,我看的书都与“死亡”相关。大可不必担心,我没有故作勇敢,也没有熬那虚妄的鸡汤叫你们“要珍惜”,这是我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勇敢,那都是大难过后面对别人的漂亮说辞。当下,只有恐惧。在癌细胞脑转移发生前,爸爸也曾说过这样动听的话:“凡事只要坚持就能成,你看,如果那么辛苦的化疗我没有坚持下来,这会儿我们也不会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坐在同一张饭桌上。”
看《外科风云》时,我吐糟说剧情里的那些医生可真倒霉,要么是自己要么就是身边最亲近的人遇难。内心里还是没能接受,医生也会生病这个常理,反而笃定的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是张护身符可以保佑长命百岁。
《当呼吸化为空气》的作者是斯坦福非常有名气的外科医生,然而有一天他心中的那个作为医生的自我却必须对作为病人的那个自我负责。36岁就患了和我爸爸一样的绝症,肺癌。这本书记录了他内心最真实的疼痛,我觉得这些坦白的话比“你一定要坚强”的安慰更有力量。在书里我看到了和爸爸一样的病症,理所当然又让我想起那段日子的煎熬。我不打算写总结式的读后感了,我把打动我的话都摘录下来,与它们对谈:
世上并不存在“感同身受”这一回事,“习以为常”是看腻了,听腻了之后,内心那根“同情”的弦不再为之所动。习惯了别人面对生离死别的方式。如果你也觉得自己早已看淡生死,只不过是你还未亲身经历。
第76页
我怕自己即将成为托尔斯泰笔下那种很典型的医生,沉浸于空洞的形式主义,诊断时只会生搬硬套,完全忽略更大程度上 的人性意义。
第82页
比较普遍的是从肺部转移,手术无法治愈,但的确可以延长生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旦得了脑癌,就意味着一年内死亡,可能两年。
(广州的主治医师说爸爸的状况前期化疗结束后追加一个脑部放疗,有八成的机会能延长至少五年。脑部是肺癌迁移的必经之路。后来第一期化疗结束后,因经济条件转院回汕尾化疗,我没有参与这个决策。一切交由叔叔做主,我很后悔将父亲的命运交接给他人之手。当初的万全之策尽成为今日遗憾,总有一个声音在说:如果当初继续留在广州,会不会就不是现在这样。)
第86页
抗争的武器各有不同,有的祈祷,有的砸钱,有的求助草药,有的输入 造血干细胞。在我看来,这种坚强往往不堪一击,不切实际的乐观往往下一秒就是排山倒海的绝望。
(病急乱投医,我们都这么干过。)
第94页
每次手术都是家人和医生共同做的决定,认为利大于弊,才会进行。但这样的事情仍然令人心碎。
(生命中的概率学)
第97页
肿瘤扰乱了他说话的回路。
(我还是很清晰地记得那些“胡言乱语”,吵闹得像个小孩。只有妈妈能破解那些秘密,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婚姻和陪伴的伟大。)
第116页
查出癌症之前,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死,但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天。查出癌症以后,同样地,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死,但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天。不过,我对死亡的感觉变得更尖锐和强烈了。
(未知,很遥远。已知,变得临近。)
第123页
作为医生,你当然了解生病时怎么回事,但如果不亲身经历,你就不算真正了解。
第181页 保罗妻子的后记
经过了4期的化疗,一切都在慢慢好起来。和远方的亲戚视频时,他们都是说:“脸胖了,胳膊也有肉了,气色也很好。”这是我们都看到的事实啊,可偏偏,就是这么意料之外。要知道,爸爸病发前,他才刚刚散步归来,如此神清气爽。
第185页
发现烧得厉害......不过这会不会不是肺炎,而是癌症迅速恶化的征兆呢?
(发烧、肺炎。这就是我接到弟弟电话时所描述爸爸的症状。原来,这是癌症迅速恶化的征兆。原来癌症不是无法捉摸的怪兽,它是有规律的,也有数据的参考。只是人类还无力抵抗它的强大,爸爸还没等到医学界的“奥特曼”,知道这些又有何用???)
第189页
他用轻柔而坚定的声音,清楚明白地说:“我准备好了。”准备好了,他的意思是:准备好撤除呼吸辅助设备,准备好注射吗啡,准备好去世了。
(我感到医院时,爸爸已经抢救过来,烧退了,心率也稳定了。除了忘了我是谁,还一直吵闹着要出院。可能他也感召到了死亡的招手,心理有个声音:我已经尽力了,现在已经不是配合治疗就能好的局面。)
蔡康永对这本书的评语是:如果觉得活得轻飘飘的,没有什么意义,那么这本书会像一个镇纸,令我们想起生命的重量。
现在,还是会经常想起爸爸,想起他呻吟时我们无法分担的疼痛到底有多痛。明明知道医疗条件是有限的,还是会怪自己的“袖手旁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