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食不裹腹的工人被派到城外的一片空阔地带去挖一座大厦的基础——基坑——“现在他想出了一个主意,要建造一座独特的供全体无产阶级居住的大厦,以此来代替人们至今还分门独户居住的这座旧城。一年以后,当地的全体无产阶级将搬出这座小私有者的城市,住进这座宏伟的大厦。十年二十年之后,另一个工程师将在世界中心建造一座供普天下劳动人民永久而幸福地居住的高塔。——普拉东诺夫和他的《基坑》
中午,师父骑着共享单车出去了,发了一个那么一刻让人驻目的状态,说是,此生最大的目标,并非是掌控自己的身体,人际关系或者他人的行为,而是在生活中慢慢放下原来认为能保护自己的判断、认知以及限制。那个蓝绿色的共享单车图片,现在还徘徊在脑子里。
然后,午间的太阳里,接着被普拉东诺夫的基坑所吸引。一个怀着极大的热情奔赴革命事业的人,就像小说里那群挖着基坑的饥寒交迫的无产阶级人民。似乎,还和上班是一个道理,但再也没有了过去那种一生一个岗位的日子,反而多了一个个下岗工人。意义,一个神奇的东西,逐步的开始瓦解,瓦解掉太多热情以及过去的日子。并在,冲呀,跑呀,前进的路途中,慢慢看见自己,或者他人的限制,绕不开的限制。类似于昨天那个本身倒是无所谓的Word文本,人人都有心目中的样子,不容错误的样子。可那个高大光辉的,准确无误的房子,真的会有我的位置,尚还是一个疑问句。
反正,事情自有它的道理,它就像那亮闪闪的灯,吸引着黑夜的蛾子。只是,到了第二天,走过路灯,灯杆旁,飘满了虫子无肉的尸体。像极了火影里迪达拉的样子,所谓的艺术,就是爆炸,追寻那一刹那的光与热,一刹那毫无保留燃烧的机会。曾经,我以为,这就是燃烧全部的价值,可还是好巧不巧的遇上另外一个例子。
武汉,一个平静的城市,作为一个小镇里旁观的人,能看到似乎只有那些比较宏大的国家抗疫,一个个医疗队,军用运输机,在国家的感召下奔赴抗议前线,随后,成功返回的英雄故事,简单的故事。我还是不清楚,那些医生,当时的经历。包括这次遇上的东哥以及英子,可能他们听到过更多的故事。援助,似乎并不是那般简单的样子,需要人,需要物资,还需要孤独绝望中的支持。他们,她们,突然有了那么一个机会,燃烧自己的机会。在记录片的日子里,《金银潭实拍80天》,山东电视台《我的战役》,等等这些东西,和前些天里看的薇薇安.迈尔的纪录片完全是两个样子。一个是独处的样子,一个是共情的样子。
他们并不是这个国家的异乡人,此处只有一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