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一个经常使用“我”字和一个经常使用“我们”二字的含义和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有调查显示发现,使用“我”的频率最高,而使用“我们”的频率则较低,但是经常使用“我们”的人的幸福度却比喜欢使用“我”字的人要更高。
喜欢常把“我”字挂在嘴边的人,是因为喜欢被称赞,也喜欢称赞自己,并且喜欢与人争高低,个性较强,经常使用的句式是“我的…”“我不喜欢…”“我就想…”,这些不断强调“我”的句式,容易让人感到厌烦,也不会引起他人的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以自我为中心,而“我们”则是站在双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仅有一字之差,给人的感觉却是完全不同的。
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就容易疏忽他人的感受,哪怕说的话题再精彩纷呈,都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关注,因为脱离了别人,这是你自己的想法,跟别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这个世界上,脱离了人,不懂得分享,是永远不会成功的,从古到今,人类都是群体性动物,只有懂得分享、协作,才能在这个世界中生存下来。
而“我们”一词则体现了合作的理念和前提,一句简单的“我们”,增进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沟通关系,提高的是一份难得的亲密感。
自己一个孤军奋战,固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和成就,就必须依靠更多的人才行,“我们”永远要比“我”强大,当无数个“我”组成“我们”的时候,它所焕发的力量是无限大的。
人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都是有所选择的,所以在与他人交流时,要尽可能地忘掉自己,不能只谈自己,而是说说那些大家所熟知的事情。
即便不知道说什么,那也要尽量去引导别人说他自己的事情,或者双方都感兴趣的事情去,这样不以“我”为中心的沟通交流是愉快的,也能够给别人一个最佳的印象。
把“我”变为“我们”,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巧妙拉近双方的距离,使别人更容易接受你和你的话。
就像我们经常看到演讲者使用“让我们……”,记者采访时也常常说“请问我们公司……”,这样的话会使人觉得和对方的距离拉近,听起来和缓亲切。
“我们”这样字眼本身就自带一种“你也参与其中”的参与意识。
但如果演讲者说“你们……”,就拉开了演讲者和听众的距离,让听众无法和他产生共鸣。
所以,不管任何时候,我们说话都要注重听着的情绪,多站在他人的角度,少用或者不用“我”这样的字眼,多用“我们”这样的字眼,给彼此一个舒适愉快的交流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