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晚,将儿子和大女儿送到学校,心里顿感轻松了一阵。
作为当年在村里愁吃愁穿干农活长大后来又选择在城市谋生的一代,对于娃们暑假在家的躺平,实在没眼看。
不过,不管看不看得顺眼,也得学会接受,因为实在不想因此而生发“家庭大战”,哪怕只是口水战。
用一句流行术语来说,“存在即合理”。从心里面劝自己,找一点合理性出来吧,哪怕,只是找得短短的四个字“劳逸结合”,也认了。
初三、高中的校园,确实比当初我们那时要辛苦,累的,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们。
当然,这还不是终点,据说一些考研人的生活,跟高考前的紧张度完全有一拼。只是,老爸我还没有过这方面的体验。
不过,要说到考试的勤奋努力,老爸的记忆倒是不少。在医药这一行,考试是少不了的。十几年前考执业药师,白天工作,晚上哄完娃睡觉后,十点多才拿出书本,一页页地看到深夜。
经过社会生活捶打后的记忆力,早就比不上校园时代,看不到一个钟头,头脑就昏沉沉的,可为了拿证,为了更好的生活,只能说服自己,继续作战。最后愣是靠着几个月的勤奋一次通关。
经历过太多被嘲笑的穷困寒酸,生活中的我们才有了更多争取上进一步的力量。而没有经过社会捶打的娃们,仅靠心里一丝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能激发出多大的拼劲来啃书做题、提高分数,尚未可知。
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拿自己吃过的亏和受过的苦去劝说,娃们能听得懂多少呢?也许有些道理,非得要吃尽苦头,才能领悟。
所以,努力学习这东西,是没办法将道理硬灌的,我心里劝说着自己得看开点。当然,这类似阿Q式的自我安慰,总有一丝偷懒的味道,如果“父亲”是一个职位,如此行为最多能算合格,并不优秀。
不能管得太死,又不能完全放飞,只能把压力给在自己身上,年过四十,依旧逼自己保持学习的热情,探索育儿的路径,学习家庭教育的艺术,不断尝试。
心里还久不久得吐槽下:为人父母,咋就这么难。
看了那么多育儿类的文章,感觉各种冲突里面最根源的一点就是:父母都想孩子成为比自己更好的人。
俗话说笋比竹要高,望子成龙谁都想。可在社会上,就拿那些富二代、官二代来说,其成绩也并不一定就能超越父辈。可见从基因的概率上,证明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这方面来说,接受一个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孩子,似乎并无不妥。所以,望子成龙这个愿望,保持期待就好,没必要搞成冲突。正如一些父母总结所说的:“优秀的上交国家,普通的承欢膝下。”
人生漫漫长路,孩子什么时候能开悟,给他一点宽容的时间,也许,结果还会更好。
个人觉得,相比于孩子思想上的宽容,做父母的更应该加强自己的自律和奋进。
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梦想,努力去争去拼了吗?换句话说,如果在社会滚打摸爬多年、探索了不多不少各种经验的我们,仍然没办法实现自己心中小愿望的话,凭什么觉得孩子就一定能更做到?
所以,自己的努力追梦,在行动力的付出上,应该多于盯着孩子的努力追梦。或者说,最好的状态是,两代人相互影响,共同奔赴。这里,做父母的,应该先行动起来。
因此,看着暑假在家躺平的孩子,我却在心里告诫自己千万别躺平。工作上,还得努力求取进步;副业上,也要学习摸索,看能否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收之道。
如果还是当前这个水平,将来孩子长大出社会后,估计是无法提供所谓的理论或经验指导的,还是先做好自己吧。
上周在省城培训,和大学舍友喝酒,聊到孩子间的一些事,我说:“我们80后,注定是要更辛苦。现在的我们,努力为年迈父母的生活兜底,让他们过好;可到了我们退休后,却不敢让孩子来为我们兜底。看现在的就业环境,谁知道他们将来要面对什么样的压力?所以,要么在退休前挣好我们的养老钱,要么根本没法退休,七十岁还得想办法挣钱谋生。”
孩子们还有偶尔躺平的机会,我们中年人,真没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