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那辈人

作者: 一夏Eisa | 来源:发表于2018-08-19 17:26 被阅读16次

在时光的漂洗中,我们怎么思索生命的来和去?

我们怎么迎接,怎么告别?我们何时拥抱,何时松手?

我们何时愤怒,何时深爱?何时坚定拒绝,何时低头承受?

我们怎么在“空山松子落”的时辰与自己素面相对?

                                                                                                                 ——龙应台

前几天,妈妈打电话跟我说姥姥病了,不太认人了,医生说姥姥的那些症状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眼泪忽然就下来了,姥姥确实年纪很大了,腿脚也不好,但是姥姥心中清明,为人善良,看事明白,买东西时小商小贩缺斤少两算错帐都坑不了她,老太太精明着呢。我曾以为姥姥会一直这样精明到老,坐在院子里,拄着妈妈给她做的拐杖,期待着逢年过节,期待着她那些四散天涯的子女、孙子孙女去看看她,她会一边微笑着看我们一边说谁瘦了谁胖了谁怎么一直不找对象啊,然后絮叨着那些孙子孙女辈里除了我恐怕没人感兴趣的陈年往事。

我爱听故事,尤其对姥姥的故事感兴趣,姥姥的故事总让我想起余华的那本书《活着》。姥姥那一辈人经历的事涵盖了大半个中国近现代史,他们的人生比我们这些”空虚“90后的丰富得多也精彩得多,我们的少年时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伤春感秋,而他们的少年时期经历的是真真切切的生与死、动荡与变革。

一直想着在一个阳光温热、微风轻拂的下午,在姥姥的院子里,在那只老猫经常打盹的葡萄架下,拿一支笔好好记下姥姥的故事,精彩程度一定堪比传奇小说。

只是我忽略了时光的分量,正如一首歌里唱得那样“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愿意等待”。时光从不因谁而放慢脚步,生命也从不等候。

一旦错过,就是余生的遗憾。现在只能凭借往日的印象说一说姥姥的故事了。

姥姥今年82岁,我22岁,我们之间,隔着60年的光阴。

60年,一甲子,大半个世纪。

姥姥出生于1936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满目烟尘的年代,那也是一个开天辟地、热血报国的年代。

1936年1月23日,中国中央红军陕甘支队与陕北红军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开始东征;8月10日,中国共产党决定放弃红军称号,联蒋抗日;8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书,再次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组成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12月12号,西安事变,杨虎城与张学良发动兵谏强迫蒋介石联共抗日。

1937年6月8日,国共两党庐山谈判 ,周恩来向蒋介石提交了中共中央关于《御侮救亡、复兴中国的民族统一纲领草案》;7月7日夜,日军向卢沟桥一带中国军队开火,中国守军第29军予以还击,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史称“七七事变”。

那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年代,外面的世界兵荒马乱、战火连天。姥姥出生于鲁东南地区一个农村的富裕家庭,家里有几十亩田地,有干活的长工,有做饭的佣人,姥姥小时候还有专门照顾她的老妈子,但这种平静的生活在那个年代注定维持不了多久。外有战火,内有匪患,据史料记载:民国以来,山东是土匪最多、匪患最重的省份。

大约是在姥姥四五岁的时候吧,这些事也是姥姥后来听大人们说的。姥姥说那年冬天特别冷,有一天,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姥姥的父亲领着家里的男人们去了十几里外的地方收粮食去了,家里只剩下女人们。就在这样一个寒冷的雪天,一个赤脚、衣着单薄的男人来到姥姥家门口敲门,家里的佣人开门问他什么事,“我出门投奔亲戚,走了好几个月,鞋子都让我磨没了,实在是冻得受不了啦,您能不能行行好,给我找双鞋穿?”,那个男人说。

善良的女佣人看他实在是可怜,就开门让他进去在暖和的屋里等着,女佣人去给他找鞋,那个男人的脚也实在是奇怪,女佣人寻摸来一双看着合适的鞋,那个男人一试就说太小了穿上走路难受,试了好久才找到一双穿起来合脚的鞋。

后来他们才知道,那个赤脚的男人是山上下来打探的土匪,他们觊觎姥姥家的富裕,知道姥姥家的男人们都不在家,为了保险起见,就再派他来打探虚实,他趁女佣人找鞋子的功夫,把姥姥家的情况看得明明白白。

当天晚上,一帮土匪浩浩荡荡地下山冲进姥姥家里,好在那个年代有钱人家里都会建地道,家里人带着姥姥跑到地道里躲着,才逃过了一劫。但是家里早已被洗荡一空,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没了。姥姥的父亲收完粮食回来后看到家里的境况,什么也没说,只是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他用粮食和所剩不多的钱财遣散了家里的佣人和长工。从此,姥姥家彻底没落,但是人生总是祸福相依,因为家里没落得早,姥姥得以平安走过解放后的那段岁月。在余后的几十年里,姥姥再也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因为姥姥是家中长女,家道没落后,父亲很早过世,姥姥的母亲在饥荒时期饿死,此后姥姥一人拉扯弟弟妹妹长大成家。

姥姥十六岁就嫁给了姥爷,他们在一起的具体细节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姥姥说年轻时的姥爷会骑马,每次骑马都路过姥姥家门口,姥姥说她觉得这个小伙子还挺精神的。姥姥婚后的生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姥爷的父亲是国民党,姥爷的母亲因为整天东躲西藏、担惊受怕在姥爷很小的时候了就过世了。解放后,姥爷的父亲不敢在家待着,一个人逃去了地大物博的东北,这一待就是二十多年。再加上姥爷没有任何兄弟姐妹,所以姥姥嫁过去后没有任何可以给她帮助的人,她一个人带孩子、家里家外忙活,晚上还要抽空回娘家看看弟弟妹妹们。

姥姥跟我说她总共生过将近十个孩子,但是活下来的只有四个。 在那个医疗极不发达的年代,小孩子出生后死亡率是很高的,或是因为出生后生病,或是因为大人忙着干活,小孩无人照看。五六岁的小男孩下雨后出去玩水,不小心摔了一跤,正好是脸朝下呛在一个水洼里,没有挣扎没有呼喊也没有人发现,直到晚饭时不见他回来吃饭,大人们出门寻找才发现那个身体早已冰凉的小男孩。这是发生在奶奶邻居家的真事。眼看着自己十月怀胎生下的孩子,一个还没来得及长大的生命,就在自己怀里慢慢安静直到没有呼吸,那种面对生命逝去的无力感,想想都觉得难受。

从性格和饮食上来说,姥姥和姥爷是完全不合拍的人。假如姥姥和姥爷要是晚出生四五十年,他们也恐怕早就离婚了。姥姥信佛吃素,为人善良但看事情清楚明白,遇事冷静有分寸。姥爷则是那种传统印象里的山东爷们,无肉不欢,喝酒抽烟讲毫无原则的兄弟义气,因此常常容易被人利用;直性子,有啥说啥,因此常常稀里糊涂得罪人。关键是姥爷不听劝,这也成为他们经常吵架的根源,他们吵了大半辈子的架,从我妈妈记事开始他们吵架到我上小学时住在姥姥家里还能听到他们吵架,我上初中的时候他们还是经常吵架。我上高中之后,他们终于不吵了,因为姥爷病了——肺癌晚期,妈妈说这可能跟姥爷抽了一辈子的旱烟和年轻时在采石场的工作有很大关系。在姥爷生命的最后时期,他跟舅舅说别再乱花钱了,把钱都省下来留给姥姥。妈妈告诉我,一辈子爱交朋友的姥爷在病房里也喜欢和相邻的病友聊天,只是经常在白天跟他相熟的病友,晚上可能就忽然的被医生推走,家属在外面嚎啕大哭,然后那个人就再也没有回来。高二的那个冬天,姥爷在家中去世了。没有人告诉我这个消息,也许是他们觉得还是学习重要吧。

或许是姥姥这辈子见识了太多的人世无常、生离死别,或许是这一辈子两人互相折磨了太久,姥姥对于姥爷的离去并没有表现出那种声嘶力竭的哭喊和伤心,相反,姥姥表现得很平静。姥爷去世后,她不愿意去她的孩子们家里住,一个人独守着老院子老房子,冷清又孤单,我们也拿她没有办法。

姥姥说她年纪大了,老是忘记眼前的事,但她对以前发生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楚。今年7月份,去看姥姥的时候无意中跟她说我去过天津,姥姥眼睛一亮,对我说,天津啊,我小时候也去过天津啊。我有些吃惊,没想到姥姥一个农村老太太还去过天津呢,姥姥打开了话匣子继续对我说,大约在她八、九岁的时候吧,那时候不太平,姥姥的父亲就寻思带姥姥姐弟几个出去躲躲,去姥姥在天津的舅舅家,他们步行去潍坊,然后从潍坊火车站坐火车去天津,在车上又累又饿,但是带的饭在路上吃完了,又害怕回来的盘缠不够不敢买饭,他们对面坐着一个肥头大耳的中年人,用纸包着一个烧鸡在啃,烧鸡的香味馋得饥肠辘辘的他们直流口水,那人只吃了条鸡腿和鸡胸肉,就打开车窗打算把烧鸡扔出去,姥姥的父亲见状拦住了他,说:大哥你别扔了,扔了怪可惜的,你不如行行好把它给我吧,我和三个孩子都一天没吃饭了。那人也是见他们可怜,就点头算是答应了。

姥姥说,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烧鸡是无比奢侈的东西,姥姥的父亲也没舍得在火车上吃,把烧鸡包好后放在了随身带的篮子里一直带到了天津。姥姥的舅舅在天津不知是从商还是做官,但是个体面的人,家里有大宅院,还有门房,他们敲了很久的门门房才出来,问他们找谁,姥姥的父亲堆笑着拿出妻子写的信,门房大概觉得他们太穷酸,不相信他们之间的亲戚关系,就毫不留情地把门关上了,只得再次敲门,堆笑着说好话,门房这才放他们进去。姥姥说,那个年代,大概舅舅的日子也不好过,拿出那只火车上要来的烧鸡,舅舅一家子人也吃得津津有味。住了几天后,舅舅告诉他们天津也不太平,劝他们还是回家,还说他们正打算举家搬迁。于是,他们又从天津回家。

此后的几十年,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那他们后来搬去了哪里?你们现在还有联系吗?我问。

姥姥叹了一口气,告诉我没几年后她的舅舅就去世了,据说舅舅的子女们,也就是姥姥的表哥表姐有的在上海有的在东北。前些年,我的姨姥娘,也就是姥姥的妹妹去沈阳玩的时候,找到了其中一个表哥的家。但是并没有多年后相见抱头痛哭流涕的场景,姨姥娘找到的是他们表哥的女儿家,对方对于突然找上门来的亲戚表示一万个不相信,毕竟他们知道这个社会骗子骗钱的花样多着呢。姨姥娘和姥姥一样是个倔强的老太太,姨姥娘生气了,大吼:把你爸找来,我跟你爸说!

大概是姨姥娘的脾气震慑住了对方,于是,几十年后,这对表兄妹再次见面。

几十年的光阴荏苒,物是人非,改变的太多太多,他们也早已没有那种久别重逢的喜悦,只剩生疏又客气的寒暄。

姥姥那辈人的所有深刻记忆几乎都是源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件。我想姥姥那次天津之行的时间大约是1945年,那一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想象当时,热热闹闹的景象后,却是不太平的,抗战中出于共同目标而隐藏于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开始浮现,内战一触即发。老百姓们还要继续面对凋敝残破的世界,饥寒交迫物质匮乏的生活,尤其还要面对新的意识形态的对抗,绞杀。

姥姥那辈人的故事太多太多,有的姥姥说过但是我忘记了,有的可能姥姥忘记对我说了。下次回家看姥姥时不知道她还能不能记得那些独属于她的经历、她的故事。但是无论如何,我都会继续把姥姥那辈人的故事写下去。

想来姥姥只是个无力改变历史的小人物,但是历史却在真真切切地影响着姥姥的生活。即使在今天,在时代变幻莫测的洪流中,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被它推着前进的人呢,我们停不下也不能停,有极少数超前者勇立时代潮头,成为众人赞叹的成功者;但那些被时代抛弃的人,那些踉踉跄跄想要跟紧时代的人,他们才是一个时代的主流群体,他们见证了新旧的交替,见证了这个时代的幸福与辛酸。

姥姥的故事,未完待续。

图片来源:豆瓣《一把青》剧照


初来简书,您的点赞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啦,么么~

相关文章

  • 姥姥那辈人

    在时光的漂洗中,我们怎么思索生命的来和去?我们怎么迎接,怎么告别?我们何时拥抱,何时松手? 我们何时愤怒,何时深爱...

  • 一 姥姥的故事

    小时候,特别喜欢听姥姥姥爷还有爷爷奶奶他们这辈人给我们讲故事。感觉他们那代人好像什么都知道,天文地理,天地鬼神,还...

  • 爷爷那辈人

    我的爷爷,每天清晨都会泡一杯浓茶,然后带着他的茶杯,去田地里转一圈,才回到家吃早饭。大抵365天,有300天他的生...

  • 父母那辈人

    爸妈是那种典型的老实人,由于出身都较为贫困,吃苦在所难免,但小时候的苦至少让人能看到希望,劳动挣工分就会分粮吃,辛...

  • 父母那辈人

    陪年过七十的母亲洗澡,她冷不丁地说了句,现在你腿上的汗毛不旺了,小时候可吓死我了,总害怕你这一腿长毛以后嫁不出去。...

  • 爷爷那辈人

    梦到了爷爷,他老人家貌似受苦了一般,我很心疼。但愿爷爷在那边一切安好! 在我的眼中,爷爷是一个神...

  • 清末民初惊奇的真实故事

    这是我妈妈讲给我听的,我妈妈她是听我姥姥那一辈人讲的故事,我姥姥是听我曾姥姥那一辈人讲的故事,所以故事应该发...

  • 兰姥姥

    兰姥姥是个可怜人。 兰姥姥单名兰,是姥姥那一辈的人,所以我叫她兰姥姥。 她说,她后悔加入大山,后悔嫁给眼前这个男人...

  • 那辈人,那些事

    记忆中的小山村残败破落,满地绿油油的庄稼从村口延生到屋舍,再往后就是一大片杏园,我没有见过杏花开边的四月,却唯独忘...

  • 我看到的嫁给爱情的模样

    “感情原来是这么的脆弱,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张爱玲《一别一辈子》 对于父母辈和姥姥她们那辈的爱情是“东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姥姥那辈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pa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