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发起了重读李笑来活动,这么有意义的事怎能少了我?本周我学习的是李笑来“速成”一章,我想分享我学习的过程和收获,一来作为一个记录,为下一步更好的学习打基础,也是一个与大家交流的过程,希望能提宝贵意见,如果侥幸还能引发一点思考就足以让我欢心鼓舞了。
我首先把周二、三、四发所有的问题看了一遍,边看回答边记录,把每一条知识点都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学习、工作实践相结合,形成改进清单,落实到实际应用。在看正文之前,用语音进行一次完整的回顾,来预测正文内容,猜测李笑来会用怎样的逻辑描述这个问题?事实上之前看过却完全不记得了。
一、“预测”正文内容
速成是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方法论,最核心的概念是最少必要知识,然后就是践行。其他脑中仍然是一片空白,需要借助文字记录来梳理、回忆,这让我更加明确我们无法通过读一遍就能很好地吸收,需要增加一个痛苦的回顾过程,才能有好的记忆效果。以下是对照笔记回顾的:
有几个关于学习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我们都以为,要打好基础才可以开始,其实不是。只需要知道最少必要知识,继而开始行动就好,在行动中不断的去巩固这些知识,如果不用不反馈,知识很难掌握,只有做才能够更好地学。
第二个误区是我们总是停留在舒适区练习,做自己擅长的,那样无法进步。
第三个误区是我们倾向于各种拖延,如不断收集资料却不去看,痴迷各种工具、各种方法论,怕自己做得不好,一直不去做。
实际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
首先是面子问题,这样我们只需要认识到面子,现在不丢面子,将来就会丢更大的面子,还不如现在痛苦一点。
第二是无法坚持,原因之一是没有正向反馈,正向反馈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在同伴的督促下共同成长可以更好地坚持,当然坚持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赋予一个重大的意义,重大意义要从战略角度思考是否值得做,稻盛和夫做一件事会先想清楚为什么去做,一旦想清楚,就会全力以赴,当初81高龄接掌巨额亏损的日航就是这样做的,他就一直在思考自己到底为什么要接掌,有什么动力去做这个事情,当他想清楚要为这些员工谋福利的时候,他就真正的接受这些事情,干劲满满,利他之心感染了所有人,日航在他接掌后一年就扭亏为盈。
第三点是挫败感,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牢记长期的概念,多想想十年之后的我们。当我们明白在任何陌生领域,我们都会表现得婴儿学步一样步履蹒跚,就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了。
最后老师还建议我们每天固定的时间做一些困难的事情,如果有挫败感,再做一些擅长的事情,寻找成就感,通过每天的积累,不断提高自己。
二、读完正文后的补遗
正文逻辑很清晰,快速成功不可能,快速入门可能且必要,以PPT的最少必要知识(MAKE)是简洁和留白为例,引出最少必要知识,人与人之间硬件差距很小,关键在于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就是我们的认知。然后又讲了几个例子,开车的最少必要知识是慢,如果学英语的目的是天天用英语来获取第一手信息,将会提供很大动力。对于有人说学英语没有环境,他举了一个很形象的类比——没有厕所就天天坚持不小便了吗?又讲到学习专栏的最小必要知识是元认知能力,提高思考质量,认知到了这个知识之后就去行动,然后在行动中不断改进。进而他讲了学习的两个阻碍,第一个是以为自己一上来就可以做得很好,这一点用孩子学步的类比来解答,第二点是面子问题,这需要我们调用元认知,抛开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把注意力集中到提高上。学习一切技能的必须过程是,要尽快开始这个过程,并尽快度过这个过程。还提到几个概念,执行力强不强的关键在于,在做的不足够好的时候,能不能持续的去做?另外,进步和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摸索出一个增强内化的专栏学习方法。即:听完之后一定要进行梳理,无论是用文字还是语音(最好是语音)复述一遍,然后再读正文,看看他到底讲了什么问题,讲了什么方法,用的什么逻辑?通过这种方法,我来对比我复述的东西,可以明显地找到自己的差距,这中间的差就是我不知道的东西,就是需要我加强的地方。
三、我的差距
李笑来论述时事例丰富,类比形象,有力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循序善诱,让人一步一步无法抗拒其观点,论据充分。
内容上将注意力集中在行动中改进上,这一点没有意识到,因为自己没有快速入门的经历,因为不相信,不知道,所以很难做到,想做到必须坚信。
行动上要从写作入手,把注意力放在改进上,多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