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起练完瑜伽,头痛有了一些缓解,想着上午先把手头的工作放一放,把之前构思好的一个故事码出来。
吃完早餐,收整情绪,刚把笔记本打开,手机便响了,打开一看,是孩子班主任老师发来的消息,询问我是否方便,下午去学校见见老师,沟通下孩子的一些事情。
无奈,一天又一天,每天都有解决不完的问题。
快速给老师做了回复,定好时间,再次抬头看向电脑屏幕,发现之前酝酿好的情绪,已然消失殆尽。心里莫名一阵烦躁,把电脑合上,整个人陷入了焦虑,不由自主开始猜测可能是什么事情,是她最近作业完成得不好,还是跟同学相处有摩擦,是去小超市做员工耽误了太多时间还是她利用员工身份做了什么不该做的小生意……
思绪和情绪交织在一起,莫名在体内升腾起一场龙卷风,把之前的平静连根拔起。
……
几分钟后,我意识到这样不对,此时的所有臆想都只是自己的猜测,而这种猜测毫无意义,事情具体如何,需要跟老师当面沟通过才知道,自己现在做任何相关的情绪,意识投入,都属于无效内耗。
想到这里,情绪渐渐平复。
我开始反思,我为什么如此焦虑?想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原生家庭,一个是从小的教育环境。
母亲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多思多虑,很多时候,她会在做事之前做各种推测,去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别人会做出的反应,自己该如何得当应对,虽然很多时候事情并不是她设想的那么大阻力,但是当事情顺利解决后,她总会欣慰地说:还是要尽量想得周到啊,幸好准备充分。
耳濡目染多了,这种思维模式也印刻进了我的大脑里,凡事有备无患,多设想困难,多未雨绸缪,事情肯定是不顺利的时候更多……
而我刚才的状态,显然又是打开了自己的防卫开关,大脑又开始忙着做预案了。
而另一个焦虑的来源,则是来自老师的权威感。
在自己的整个成长中,父母说的最多的是要听老师的话,而自己获得自我认定的主要来源是来自老师的认可,觉得自己只要得到老师承认,成为三好学生,每次考试得第一,就是一个好孩子。这样的好孩子做了十多年,我得到了父母欣慰的称赞和老师很多表扬,一度觉得这样很好很正确。
后来,这种正确被自己推翻了,我深知这份乖巧和优秀下面掩藏了怎样的失去。
直到自己做了母亲,我从骨子里不希望我的孩子成为一个好学生。
相比遵守纪律团结同学成绩优异热心助人等等,我更希望她能遵从本心,我希望她敬爱老师,是因为对老师发自内心的尊重,而不是因为老师这个身份。我希望她有情绪相投的同学朋友,是出于真的喜欢,而不是为了在选班干部的时候可以多拉票。我希望她喜欢探索知识,因为热爱和好奇而学习,但不是因为成绩。我希望她能有勇气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去判断质疑一切,而不是乖巧地服从。
因为秉持这样的养育理念,孩子在上学以后也面临过很多困境,磨合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幸运的是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很有经验,尊重孩子的个性,善于引导,给了很多贴心的辅助,但相比一个乖顺听话的孩子,需要沟通和解决的问题还是多的多。
虽然自己心里很清楚这是必然代价,但每次收到班主任老师的信息,仍然会带来焦虑。
一些反思,变成文字,及时制止了焦虑蔓延,自我觉知还是进步了。
队友说:人活着,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生活扔过来的问题。
既如此,那就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