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5日,97岁的星云大师在台湾佛光山圆寂。
在世人看来,星云大师资产丰富,可是,在他自己看来,所有的资产都不属于自己,哪怕信徒众多,内心却是“孤寂”的。
在85岁时,他立遗嘱将两千万资产捐出,且他的资产基本都用在了教育、资助孤儿以及佛教上。
能够超然物外的人不多,然而一旦做到,心里便能生出大欢喜,大自在。
人在痛苦或烦恼时,往往想通过修行来获得内心的安宁。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阅读了大量身心灵修行的书,却始终找不到放下的方法,原因出在哪里?
《唯识:新的意识科学》是一本改变你意识焦点的书,从充满客体影子的世界,回到唯一真实的主体,彻底恢复你的主体性。《唯识《新的意识科学》的作者杨定一,是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康奈尔医学院生化博士,与台湾“天下生活”合作出版”全部生命系列”作品,代表作有《真原医》、《好睡》、《丰盛》、《静坐的科学、医学与心灵之旅》等。
《唯识:新的意识科学》这本书中认为,也许我们把一切都弄反了,意识比物质更重要,让我们痛苦的不是外在的客观,而是主观上的意识。
下面我来讲一下读完这本书后最令我难忘的点。
1.意识,到底涵盖了什么?
首先,你可以用空间的观念去理解意识。从这个角度,也就好像把你所有的体验或经验,都落在一个没有边的空间里。
无论你看什么、听什么、想什么、觉察到什么,都是在意识之内,或者说都落在一个意识场的范围里。
意识场,也就是这样的一个范围或空间。然而,我这里指的空间,当然不只是空间,其实是时-空。无论过去、现在、未来,你可以想象的任何经验,都还是包含在同一个意识场内。你最多会说它是一个没有维度的维度,没有时间的时间,没有空间的空间。
再或者,你也可以透过时间带来的动力去切入,也就是从管道、机制或功能的观念来理解意识。
你观察到世界、你体会到身体内的感触,或是你产生了一个念头,那么,你是用什么方法或机制可以体会到呢?
用你去体会的机制或方法,来理解——意识,其实就是你去捕捉、去体会、去观察、去理解、去产生……一切的方法、管道、功能、过程或机制。
再讲个更透明,假如你把一切分成主体和客体,而不断透过五官的看、听、闻、尝、触或再加上念头,去建立主体(你)和客体(东西或者世界)之间的关系。你所建立的所有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还都是意识,或者是从意识延伸出来的。
你看这些话,是不是跟你过去所认为的一样?
把意识当作一个包括一切的时-空,或是去注意一切的机制,这两种角度,都还是头脑比较能够理解的。毕竟,头脑本身也用类似的运作来面对样样的现象,例如把各种印象存储在记忆里,或是发出一个注意去认识样样。
第三个角度,则是一般比较不会想到的,也就是把意识当作一切内容的本质。
换句话说,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意识,也就是去问——你在想、你在感受、你觉察的时候,你是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觉察到什么?
当然,这些“什么”也就是所想、所感受、所觉察的内容。内容,可以是念头、是感受、是眼前的自己、是具体的世界……然而,无论什么内容,它本身的组成当然就是意识。
从这个角度来看,意识,是内容。或者说,是内容的本质。有趣的是,这个角度既含着空间,也同时带着时间的观念。毕竟内容,也就是一种物质。而物质其实是念头透过时-空才有的,也就自然离不开空间,离不开时间。
你可以说,样样的经验,都是在意识内,透过意识,用意识组合起来的。
你看,这还会不会让你感到很错乱?意识,它可以是一个范围,而这个范围含着时-空,它又可以是一种机制,而又同时是内容的本质。
当然,这样的逻辑,你可能会觉得还是一种循环论证,无论头或尾都是同一个点,而让你觉得根本不符合常识或逻辑。你用人间的聪明或逻辑,怎么都觉得不通,绕不出来,而会产生一种矛盾。但是,你再进一步仔细想,如果有一个体是无限、是永恒,它当然也就是如此。
它的出发点和终点不可能不是同一个点。或者说,它没有出发点,也没有终点。它包括一切,但除了自己什么都没有。它本身就是在强化它自己,在声明自己,在主张自己。它就是自己的基准。除了自己建立自己的基准,其实,没有其他的点,可以跟它相提并论。
如果你读到这里,反而觉得再清楚不过了。那么,说意识“是一切,是全部,除了它,没有其他的东西”,这样的表达对你也不会再是口号,而确实就是如此。
用这三个角度,再延伸下去,你当然可以问:觉,觉什么?知,知道什么?在,在哪里?
当然,你也只能说,
觉,觉自己。
这个自己,是机制,也是内容的本质。
知道什么?知自己。
这个自己,是本质,也是机制。
在哪里?在自己。
这里的自己,是机制,同时也带着一个空间或范围的观念。
意识,是本质、是机制、是发生的空间。同时,意识是所有发生的主体,也是被发生的客体,以及连结主体-客体之间发生的动力。任何层面,都是意识组合的。没有不是意识过。也没有在意识之外过。
你是球员,也是裁判,也是观众,甚至你也是球,是球场,你是一切。我当时也试过用另外一个比喻,你是演员,是导演,是编剧,是观众,是舞台,是全场。当时,这两个比喻,对你可能充满矛盾。你也不见得明白我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
——《全部的你》
意识是全部,也同时是部分。甚至,它什么都不是。
意识,并不是一种头脑的聪明。你所谓的聪明,还是二元对立造出的机制。然而,聪明其实也离不开意识,还是借着意识在作用。
意识本身没有一个目的,它不像人类需要一个动,要有一个目标,还可能随时想做一个声明。
意识,老早已经圆满。接下来,也早就圆满。
任何经验,都像是在跟意识海借它的本质,把本质借到这个人间,而没有签署任何条件。是这样,你我才会有在、觉、知,而且随时都有,随处都有,不可能没有。
你我把这个共同点(不动、不生不死的“在”的本质)从意识或意识海借过来,占满每一个瞬间,让每个瞬间都有它。
2.爱,意识转变的力量
如果你希望把意识用在每一个方法上。那就是爱。
你或许会问,守住大你、大我,或知、觉、在,不就已经站在意识的门口了?为什么还要谈爱?爱的作用,又在哪里?
你可能还记得,感受是比念头更深的层面。作者说,修行一定要从感受着手。毕竟,对你我最难过关的,最多也只是种种的感受、样样的创伤、心里各种的纠结。
然而,在感受中,对我们最有吸引力的,就是爱。你仔细观察,你这一生最想取得的,也就是爱。爱,又是我们整体的本性,当然可以作为一个吸引的工具。
坦白说,任何角度,都可以把你带回意识的门口。对意识来说,都不成为问题。你也时常听到我说:回到意识或意识海,是唯一我们可以称为是爱、是欢喜、是快乐、又是宁静的状态。
毕竟各种状态好坏的分别,其实还是从人间的“缺”或不圆满的错觉才延伸出来的。一个自认为和整体隔离的小我或小你,自然离不开这种不圆满的错觉,总会觉得自己还少了什么。然而从不足去着手,也只会继续强化这种隔离。
既然如此,而既然每个人(包括你、我)都想要爱,你也就可以把意识当作你想要合一、想找到的爱。
也只有爱,才能贯通任何表面上的分离。对你,用这样正向的情感切入,或许比较容易带动。就这样,你的修行也只是——透过爱来找到爱。
当然,你会想问:站在意识的角度,如果一切都是意识,它还需要去爱一个目标,或者成为一个被爱的对象吗?
是的,意识,没有个人的层面。意识没有目的,也没有动机想干涉任何东西。意识不会去沾任何客体或人间的事情。任何好像“有”的东西,都还是从它延伸出来的,最多,也只是反映它自己。
意识最多是圆满,是全部,是没有维度的维度。样样都是它,它最多是圆满,自然没有什么值得干涉。它不会拒绝爱,也不会拒绝被爱。
意识,一无所缺。爱,最多也只是反映它自己。
对你,要进入意识,随时守住爱,是练习最好的工具。
真正的爱,也只是突然体会到意识是圆满,是一切。
如果还要谈爱,那么,意识也只是爱,只是爱着爱自己的全部,而没有任何拒绝。
你完全明白了这一点,接下来,你活在人间,自然随时知道真正爱的对象是意识。不管你的生活再怎么忙碌、外在环境为你带来多少冲击,你始终不会忘记真正爱的对象。
这个爱,是大爱。
你爱它,它爱你。
这是唯一重要的事实。
对你这个在爱中的人,无论面对什么困难,这个爱的场带来的力量,也自然会带着你去克服、去度过这个世界。
3.一切都在同一个意识场
虽然说,透过我们的聪明,反而是把意识盖住。然而,这同一个意识,其实是我们最根本、最原初的核心或共同点,你只要把遮住它的部分稍微挪开,它自然从里面浮出来。
浮出什么?
浮出自己。
浮到哪里?
浮到自己。
它浮出做什么?
它什么都不做。不需要做。但是,它也可以做。只是做不做,不是重点。
它最多是承担自己,声明自己。
甚至前面讲的费力不费力,都跟它不相关。费力,它也在。不费力,它也在。最多是如果你费力,就自然把注意力摆到人间的层面,而就这么错过了它、忽略了它,还好像跟它接不上头。但严格讲,它跟你费不费力其实没有关系。
一样地,就连说它可以浮出来,又是一个不必要的比喻。
全部都是它。它是全部。它不需要浮出来,也没有从哪里可以浮出到哪里。就是有哪里可以去,又有哪里不是它?
最多,只是一个暂时存有的你突然发现有它。而且,你最多只是用注意的工具,突然从外在或下游转向它。
然而,你又不可能回转到它。
它是无限,你最多也只能回转到它的门口。
是这样,我才会用大我、大你、在、觉、知当作暂时的一个目的地,让你的注意可以锚定在那里,而让你好像可以勉强摸到一点边。
注意,就是有那么关键的重要性。
透过你的专注或注意,你最多是把共同的意识场找回来,或说是轻轻松松停留在这个共同点。这是你这一生唯一可以做到的。
——《神圣的你》
但是在这里,你也一定会发现,连说“可以做到的”都已经产生一种矛盾。
它不是透过做,也不是做得来的。甚至,你还没有做,你已经老早在它。而且,你根本没有本事或能力可以离开它。
接下来,你也突然会发现,原来过去想找的,都找错了地方。
你过去的理解是错的,都把它想得比较难,而自然往客体多元化、复杂化的方向去延伸。你也就会想去找某一个境界、某一个印象、某一种状态。
真没想到,原来这个最根本的共同点是这世界的七十多亿人都有的。
这最根本的共同点,最多是最轻松、最微细的一个觉、知、在的观念。然而,你只要体会过,也就明白——就连说观念都太复杂,观念本身已经是念头的组合,而觉、知、在其实是简单、是单纯到一个地步,连观念都称不上。
如果说觉、知、在是感受,或许还会比较接近一点。但是感受又离不开你身体的感官,也就又多了一个层面。
你最多只能讲是一种很微细的什么。你对在,有一种觉或知,就好像是一种很微细的存有的体会。
这个理解,我相信现在会为你带来一把最好的钥匙,让你彻底明白——自己过去只是找错地方,而你要找它,确实是比你过去想的都简单。它本身是最单纯、最简单,而又含着一切的答案。
现在谈的在、知、觉,其实,你可以体验的一切,没有一点在它之外。是这样,作者才会用意识来包括在,包括知,包括觉。全部,都含在意识内。坦白讲,连这个宇宙都含在它里面。没有什么在它外面。
也就这样,它本身是圆满。
我才会说,它本身最多是知道自己,体会到自己,在自己。
过去,你还可能想问:它在体会什么?它又在哪里?
现在,你也已经发现,光是这种问题本身就带来矛盾。
你已经知道,对这个最原初的体、对这种圆满的状态,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假如有这个问题存在,就等于还要化出另外一个体,好让这个圆满的体去体会、去在。但是,这一来,它就不是全部,也就不是圆满去体会圆满。
你也可能突然发现,觉、知、在是在你任何觉察、念头、感受之前就有。是这样,你任何觉察、念头、感受也污染不了它。它沾不上任何东西,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影响它、可以打击它,或还可以把它抵消。
它最多只是每一个瞬间都在,下一个瞬间也在,下下个瞬间还在。
一连串的在。
你还没有来之前,就在。
你走了以后,还是在。
看这本书不能用我们的理性来分析,因为我们的头
脑已经被世俗的价值观绑架了。
要看懂书中的内容,我们一定得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
看杨博士的书,有时很费劲,那是因为我们用错了方法,我们总会用具体的概念来理解书中无限的思想,最终我们会认为书中书的太玄、太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