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去妹妹家做客。
我和小侄子正在闲聊,
妹妹递给我俩一人一个苹果。
小侄子说:“妈,我想吃巧克力。”
妹妹说:“不行,巧克力吃了不好,长虫牙,还发胖。”
小侄子说:“但是,我想吃巧克力。”
妹妹说:“苹果吃了好,健康,吃苹果吧。”
小侄子说:“我知道,但我就想吃巧克力。”
妹妹说:“不行,必须给我吃苹果。姐你也吃个。”
小侄子低垂着头幽幽的说:“老妈,你能不能别什么都管着我?”
妹妹说:“怎么管你了?”
小侄子嘟嘴说:“就没什么你不想管的。”
妹妹眼睛一瞪:“我还不是为你好。乖,听话,把这苹果吃了,长身体的”。
看见小侄子还是一脸的不情愿,我妹便炸毛了。
“还得了了,真是不听话,叫你吃个苹果也啰嗦,行啊,从今天开始,我不管你,你吃也好不吃也好,什么都不要问我,省事。”“呯”的一声,我妹将手中的苹果重重的放在桌子上。
“好啦,我吃。”
看着一脸无奈的侄儿子拿起桌上的苹果,我默默地把另一个放回水果篮。[擦汗][擦汗][擦汗]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特重亲情和联结。
“一家人,要不分你我。”
“都是自己人,客气啥。”
“太客气,人家还觉得你见外。”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我们,
不知不觉就患上了心理疾病——病态共生。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共同使用一个身体和心理。”
患有“病态共生”心理疾病的我们,
在家庭生活中,夫妻间、姐妹兄弟间、父母子女间,常常没有“自我”和“别人”的概念。
不是把自己的事托附别人,强行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就是对别人的事指手画脚,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只要对方不愿意,我们就会失落、沮丧、抱怨、愤怒:
“我还不是为你好。”
“你不爱我了吗?”
“你现在翅膀硬了,用不着我了。”
“你这个没良心的。”
然后以爱的名义,去要求和裹挟对方。
这种要求和裹挟,其实就是一种控制。
也就是说,我们不知不觉就充满了控制欲——
将自己的价值观等同于对方的。
…………
中国家庭关系90%以上的家庭矛盾都因“欲控制对方”而起。心理学大师海灵格强调:好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