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都愿意孩子生活在单纯的美好世界里 ,那里只有阳光、温暖和爱护,孩子睁着天真无邪的眼眸,看到世界上到处是鲜花盛开,阳光灿烂。事实上阳光下有阴影,花开后会凋零,世界的另一面不美也不好。完整的世界既美好又丑陋,既光明又阴暗,既欢乐又悲伤,一味地强调爱,孩子面对恨时将无所适从,一味面对赞美,面对批评就会承受不起。
小兰的母亲对孩子宠爱有加,只因小兰不喜欢吃学校的饭菜,她便每天中午匆匆赶回家做午饭,趁热送到学校去,看着女儿吃完,再收拾饭盒回去上班。那天她像往常一样做了女儿爱吃的菜送到校园去,学生们正在开运动会,她看到女儿的班主任,便上前和老师打招呼,顺便问问小兰在学校的表现。
老师边带她去找小兰,边聊起期中考试的事,老师说,小兰的成绩有退步,有一门课落到了倒数几名的地步,妈妈最好督促一下。她一听就急了,女儿已是初三,成绩一向很好,明年就要中考,怎么可以退步呢?
小兰看到妈妈和老师走过来,兴高彩烈地迎了上去,同学都用羡慕的眼光看她。妈妈神色肃然并带着焦虑,用责问的口气说,“这次期中考试,你是怎么回事?为了让你吃得开心,吃得营养,我天天大老远地来送饭,你就用这样的学习成绩来回报我?”她越说越气,声音不由自主地越来越高,女儿小声说,“妈,这里是操场,那么多同学看着呢?”
“同学面前怕失面子,早干嘛去了,考出这样的成绩,面子早就丢光了,还怕我说你?”她故意更大声地说,“在家里我不要你洗一只碗,揩一次桌子,收一件衣服,为的就是让你把时间全用于读书,考出好成绩,给我争光。你是怎么考的?考得这么差,我说不得吗?”
小兰满脸通红,继而听到老师在旁帮着妈妈批评她,同学在身后面议论她,她头脑里轰地一声,脸色惨白,跌跌撞撞地向教室跑去。妈妈大喊,“饭盒,你的午饭。”小兰的同班同学说,“我帮她带过去吧”妈妈谢过同学,对着老师说,“你看,现在的孩子,说都说不得。”
下午三点多钟,妈妈接到学校电话,说是小兰从五楼教室跳了下去,送到医院,已没有了生命体症。妈妈腿一软,晕了过去,醒来后不断地哭,“是我害死了你,都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后来同学告诉她,小兰哭了好久,饭也没吃,写了遗书想从四楼跳下去,被大家拉住了,都劝她别做傻事,她当时点了点头。两节课以后,她们以为她上厕所,没有跟着她,结果,她走到初二年级的五楼跳了下去。
小兰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对她百依百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视她为宝贝。爸妈反对棍棒教育,主张表扬教育,挂在嘴边的话总是,“小兰,你最聪明,”“小兰,你真棒”“小兰,你是妈妈的骄傲。”小兰如果不听话,想出去玩,或者想打游戏,妈妈会一遍又一遍地讲道理,直到让她听话放弃为止。小兰的生活很单调,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学校放学,就去培训班,补习班,特长班,所有的寒暑假、双休日都是在学习中度过。偶尔爸爸妈妈带她出去旅游,还要吩咐她回来写作文,她也乖巧,学习上从来不要爸妈操心,小学,中学都是优秀的三好学生,她成了别人家的孩子,给爸妈争足了光。
小兰妈妈想不通,为什么别人家打打骂骂的孩子不会去做傻事,她只不过是当着同学老师的面说了女儿几句就跳楼了呢?其实每一个脆弱的孩子背后,都是失败的家庭教育,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雨侵袭,过度的保护,过分的宠爱的孩子,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心态,自尊心受不得一点打击。父母给予孩子适度、恰当的爱,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首先要遵循孩子的天性,那就是玩耍,某种意义上说玩耍比学习更重要,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去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他们会学会合作,分享,吵架、闹脾气,成功、挫折,学会在大自然中观察虫子爬,鸟儿飞,花开花落。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
其次要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学校教育不是成长的全部,还要有心智的成长。正常的学校教育时间够了,无需重复地补习,课外学一两项特长也未尝不可,但一定要是孩子兴趣所在。孩子的心智成长在独立的处事中,在同伴的交往中,在博闻广见的见识中。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去,参与到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中去,不要剥夺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第三是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个体的尊严和自己的想法。孩子考试考砸了,天塌不下来,何必让她在从人面前难堪?孩子说学校食堂吃不惯,可以告诉她两种办法,或者向食堂提意见进行改进,或者自己去适应食堂伙食,不可能永远只吃妈妈做的菜,不能剥夺孩子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