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游戏力》:玩出来的教育

《游戏力》:玩出来的教育

作者: 云彩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20-03-30 07:48 被阅读0次

文:云彩

     

《游戏力》:玩出来的教育

不论作为老师还是妈妈,《游戏力》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和影响都是深远的。面对孩子的各种发脾气,闹情绪,无理取闹,打人等等问题,曾经很多时候我也是表现的是无力感。

在1年前,我是为了学习如何高质量陪伴儿子而买的这本书,因为当时我也意识到了,随着儿子越来越大,我却越来越不会跟儿子玩了,可后来由因为各种注意力分散,这本书一直在书架上放着搁置了。

直到在这次共度书单中出现这本书,才把它翻出来,真是如获珍宝。

原来所谓的“游戏力”不是讲如何提高配孩子玩游戏的能力,它更多地讲述了,如何通过游戏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它是孩子内心世界的揭秘。

有些心事孩子永远不会说给我们听,但一定会玩给我们看,只是玩的方式有时间会令我们崩溃。

通过观察孩子玩游戏我们会发现孩子的喜悦、好奇、疑虑、失望、悲伤甚至恐惧。

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只有用孩子的语言才能能帮助我们进入孩子的世界,与它们重新建立连接。

当你多少次说教,孩子无动于衷,你剑拔弩张的时候,除了发怒,逃避,我们还可以有个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玩游戏,轻松地解决。

它就好比我们生活的调味剂,当大家都在情绪紧张时,这时,突然有个人站出来讲了个幽默的笑话,那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呢?

看了这本书,真的是让我有种豁然之感,为人父母还是老师,我们都需要一种活力,一种自信,一种情趣,一种幽默。这就是游戏力。

那么,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哪些游戏力的价值呢?

01、游戏培育亲子关系亲密感,让孩子远离孤独。

游戏是连接亲子关系的一根纽带,玩游戏的时候能拉近彼此的关系。特别是随着孩子越来越大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6岁儿子说:“没意思透了”!
在班里,经常有孩子拉着我的手说:“没人喜欢我”
经常听到家长说:“我不知道我3岁的孩子在想些什么。他看起来好难过,又不告诉我。

对于孩子的这些孤独,我们最大的可能反应是生气或担忧。我们只是把重点放在放在恼人的表面的行为上,而看不到他们内心深处所掩饰的痛苦,即使我们看到了痛苦,也无能为力。

以前,一听到儿子说”无聊“的时候,我就跟儿子说:你要学会跟自己玩,妈妈小时后也是自己玩的,以后长大了也得独处.....又是一堆堆的说教,现在想起来我这是多么的残忍。

哪怕几分钟的陪伴也会铲除他心中的那份阴霾,孩子是很难明白孤独的,只能体验到无尽的哀伤。

02、游戏培养孩子自信,远离无力感。

① 游戏建立自信心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喜欢游戏。是因为他们将游戏定以为自己与朋友一起做的任何事情,而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游戏却是主动他选择去做任何事情,它的魅力就在于主动选择。如果做什么都能主动选择,那么,他们就更容易投入。

6岁的儿子有时候总是不愿意自己穿衣服,特备是早上,着急上班,一看就要迟到了,他呢,就是原地地坚持不动。为此我特别的恼火。

讲了一通的道理,也没用,现在想想说教的效果最多等于零。

如果能给他玩个比赛穿衣服的游戏,那效果真的不一样了,因为在游戏中他能主动选择,赢了我,他更自信。

② 让孩子远离无力感。

从事幼教这个行业,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孩子,曾经我遇见这样的一个孩子,小班的时候,对什么都不敢兴趣,面对平小伙伴们爱玩玩积木,游戏,通通都是无动于衷的。

但到了中班,又突然变得活跃起来,总是捉弄小朋友,用嘴,用手逗小朋友,推到小朋友的积木,总是捣乱,要不就是一个人呆呆的坐着。

当时,我很不明白,孩子的这种反常行为,用了很多的说教,各种方法,都没有效果。现在才知道这其实就是书中提到的孩子的”无力感“。

经常受挫的孩子,或者无法通过游戏获得掌控感的孩子,都会陷入的一种困境,我们称之为”无力感的堡垒”。

深陷无力感的孩子,无法自由地玩游戏,显得懦弱而无助,有时,又胆大包天,任意妄为,内心深处却极度的无力感。

因为孩子担心受伤,怕拒绝,对身边的事物缺乏探索的信心。

无力感,是一个防卫森严的堡垒,将自己藏得严严实实,总是表现为先发制人,对别人进行行为攻击实则是防卫方式之一。

他们经常说“我讨厌你!吃我一掌(踢人一脚,咬人一口,推人一把),“你是大笨蛋“”都听我的才跟我玩“等等。

无力感的表现形式多样,让家长很困惑,治疗无力感的方法也只有游戏,全身心地与孩子游戏,在游戏中,能帮助他们走处困境、建立自信。

03.游戏培养情绪的康复力。

往往游戏可能是假装的,但是从悲伤中振作起来的需求却很真切。比如有时候孩子在玩打针的游戏,他选择这个游戏,他是要克服打针留下来的真实痛苦,这不仅仅是好玩儿也。

有时候我总觉得孩子在胡闹,晚些我们很难理解的游戏,总是制止。其实这是大大的阻碍了孩子自我疗愈的能力。

当我们看着孩子表现极度恐惧、暴力倾向或情绪失控时,我们自己很难冷静下来,我们通常只会停留在行为问题的表面,是因为是我们最生气和担忧的,但绝对不想用游戏的方式把问题解决好,戏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04、游戏建立连接。

心理学家指出,多数”行为问题“的根源实际上都只是联结的断裂。连接感良好的孩子更容易与人产生合作,更能为他人着想。

孩子是不断需要关爱和照顾,就好像有一个杯子,不断需要畜水。有时候孩子会做一些负面的行为带提醒我们对他们的忽视,他无理取闹,各种粘人,这些都是缺爱,杯子空了都缘故,而我们要尽我们所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带爱与尊重。

有爱的孩子能主动的调节自己的情绪问题,比如一个孩子早上去上幼儿园,还情绪不好,可等妈妈走后,一天都很好,到妈妈来接放学的时候,看着妈妈又开始耍起脾气来,这样的子都是具有很强的安全依附感。有安全依附感的孩子,当他跟老师或陌生人在一起时,可以把不好的感受藏起来,等到主要的依附对象出现时才会表现出来。

仅仅跟孩子呆在一起并不能提供看给孩子安全的依附感,真正能把孩子杯子畜满水的必须是发生在人与人的互动得到心理满足。我们要为了连结而游戏,比如假装游戏,让我们可以与孩子重建连接,表达情感。

还有镜子游戏,即孩子做什么,我模仿做什么,这个游戏所创造的,不仅仅是快乐时刻,更重要的是在内心深处才能感受到的亲密联结。任何游戏都可以从联结开始

05、游戏让我们解决手足之争的问题。

在幼儿园多个孩子玩游戏,或者在家二胎三胎的孩子之间的冲突,最让人头疼。

心理学家说,所有孩子都有一种你情绪,我们称之为”手足象征情结”,即便是独生子女。

皮亚杰说:“孩子是通过争论规则来学习道德的,冲突有时就是游戏的核心。

只有卷入争端,孩子才能学习如何解决争端;只有先被大家排斥,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加入集体游戏:只有当玩伴中有意见不同者,甚至有恃强凌弱者时,孩子才能拓展人机交往的策略;只有在游戏遭到拒绝时,孩子才能学活如何让自己更有说服力。

所以,如果成人过多的干预,这些学习的机会就丧失了。

孩子更愿意通过用游戏来处理这些清洁而不是去伤害别人。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做的是:

① 提提供解决方案。

我们最了解孩子,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为冲突提供一个解决方案,不要干预太多。比如当孩子太吵的时候,我们不能只会说:“你小声点“,甚至威胁孩子。而是提供一个方案,比如,我们除去散散心........大家各自安静一会......大家一起吃些甜点。

② 给予鼓励,激发自信。

为了让孩子创造出自己的有效解决方法,我们需要在一旁随时给予鼓励和激发信心。冲突造成的挫折感会让孩子采取原始的方法解决问题:打人、尖叫、口不择言、哼哼唧唧。

这是鼓励非干涉是个微妙的平衡。不要用老套的方法:”向他道歉“或者”他不是故意的“这个毫无意义。可以说:我相信你们一定有办法,谁先来说一个....

特别是作为老师,理解这点,我觉得真的很重要,会减少孩子告状的情况,把选择的权力真正交给孩子。

③ 让孩子沐浴爱与关怀。

有时,我们只需做一条就够了:把孩子搂在怀里、讲故事,让孩子体验温馨共处的时光、孩子最爱的美食。

当孩子向他人言行恶劣时,他们传递的信号是:我需要更多的爱与关怀。空杯的孩子才会彼此嘲笑,攻击,贬损。

④ 向孩子反应全局。

父母很容易陷入冲突的细节:谁欺负了谁?谁要为此付出代价?如果我们后退一步,就可以冷静地把全局反应给孩子。仅仅是倾听和对全局的反映,也许就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

⑤ 轻松游戏。

花费了很多时间来呵斥孩子停止争吵,还不如用这些时间来做游戏,结果就会不一样。

05.游戏培养的是一种情商。

孩子的世界是一个从满情感的世界,唯有孩子自发的游戏,才能充分表达这些情感。游戏让孩子知道可以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孩子的情绪应该有个强弱的调节器,而不是一个非开即观的按钮,即我们可以直接而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银杏果i昂孩子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在假想游戏中引入富有情感的角色,交给孩子不同情商下的不同身体语言。

孩子的无理取闹,正式我们所能掌握表达情绪三点最佳方式,我们不能只是限制他们的行为,而不为他们的情绪寻找更好的出口。

综上,整书告诉我们要接纳孩子那些粘人、哭闹、发脾气、攻击、自我封闭等难以接纳的行为,通过游戏逐一解读孩子内心的种种诉说,接纳并不是对孩子表面行为的被动接受而是对孩子内心需求的准确回应。

通过游戏,让孩子在笑声中完整接收到成人的理解、接纳、爱与信任。

虽然,我们早也过了玩游戏的年龄,但游戏力的原则就是坐在地板上和孩子一起玩,尽管傻乎乎,但比起那些难以解决的恼人问题而花费的时间,游戏时间是值得付出的。最简单的教育是玩出来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游戏力》:玩出来的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dz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