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崔律阅读营·Day70-11.1日志】
这是2019年7月1日“100天崔律阅读营”之“整理术 《断舍离》11.1 断+舍=离” 的学习日志。
1.我今日的收获:
今天的收获,我想从《断舍离》与《怦然心动》两本书的理念来做一个对比,进而发掘在今日听到的到底是什么收获:
1.1)如何看待物品的不同
·《断舍离》是作者在寺庙中参透的道理,从加法生活转变为减法生活所获得的轻松和超然,一种“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念。综上,对于物品,这本书的作者第一思考的态度是——能不要就不要,追求“最少的必要”。
·《怦然心动》是作者在生活中对于幸福的追求而产生的思考产物,她对于物品的态度是——总有一些物品能让我们怦然心动,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幸福。所以在选择物品上,如果无法达到这个标准就要果断抛弃。
·所以,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它们二者对看待物品的区别,就是:断舍离觉得减少物品才能幸福,怦然心动觉得找到心动的物品才能幸福。
1.2)最后追求的状态的不同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进入家里(动作);舍:舍弃家里不需要的东西(动作)
·断+舍=离(状态)
·所以,《断舍离》追求的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这种状态,而《怦然心动》追求的是令自己心动的生活。
1.3)对于收拾物品的标准的不同
·《断舍离》衡量的标准是两条轴:
①跟我有没有关系
②跟现在有没有关系
·《怦然心动》衡量的标准是:触碰在手里,感觉是否心动
·两种标准不同,前者是理性地分析,“筛”掉一件物品+1分的感觉;后者是“掏”到一件“金子”就+1分。
2.我对今日课的实践(10件物品):
收拾了一下宿舍的物品,发现存在三类物品:
·第一类是纯碎的垃圾,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只是平时懒没有及时收走。这类就直接进垃圾桶了;
·第二类是长期没有使用过的,但是感觉某个时候会需要用上,觉得丢掉以后肯定会后悔。这类物品我试着使用断舍离的标准——是否此刻与我有关系?发现还是很难界定清晰。。。然后我使用“心动”法则——“这个东西好像以后能用上,但是我一点都不喜欢这玩意,算了以后需要时再买个漂亮的~”——果然就毫不犹豫扔掉一部分纠结的物品了。
第三类是正在使用的,这类物品当然要归类放好来。但是如果它没能让我心动,我是否要换个可以心动的来替换它呢?这个问题暂时没想明白。
(崔律答疑:可以换,但是不见得必须,不见得紧急。可以记下来,日后遇上可以换,变得更幸福更心动的生活)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4.任何想说的话:
5.【我的思考】为何《怦然心动》作者荣获《时代周刊》“2015年世界最有影响力100人”,而本书作者并没有呢?
《断舍离》是从佛堂寺庙里悟出来的禅道,所以作者比较佛性吧?不追求功名等身外之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