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手机普及的时代,大人不能自拔地玩手机,小孩子也不亦乐乎地玩起手机来。手机上的内容十分丰富有趣,尤其是游戏,把许许多多的孩子迷住了。
一回到家,孩子放下书包,迫不及待地拿起桌子上的手机,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家长很生气,怒斥孩子,催他做作业,他的耳朵似乎不灵活起来,没把你的话听进去。
孩子在哭闹,闹得天翻地覆。你不忍心责骂他,对他的哭闹手足无措时,无奈拿出了手机,他突然变得很安静,拿着手机认真地看起来。
你一个人一边带着小孩,一边忙着其他事,有时候顾不上看管他,便把手机拿给他,你看到他专心致志地玩着手机,放心地忙起其他事情来。
大人经常看手机,甚至玩游戏。孩子在玩的时候,希望你能陪他一起玩,但是家长为了玩手机,却对孩子轻描淡写地说:“你自己玩吧,我现在没时间。”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遇到一些棘手问题,抱着热切的心求助于你。他连声问了几遍,你却抱着手机兴致勃勃地看起来,对于孩子的话半天没反应。
在家长的影响下,孩子渐渐地对手机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有一天,他也拿起手机来看,从此对手机越发热爱,。因为从孩子第一次玩起手机那一刻起,他就发现手机的世界似乎十分广阔和丰富。在玩手机中,他将产生各种各样的心情,既惊奇又兴奋,有时候在迷惑中又感到几分疲惫,却欲罢不能。
孩子对手机的上瘾程度有时候甚至到了茶饭不思,因为手机对孩子的刺激过于强烈了。既然孩子这么喜欢玩手机,作为家长,应该怎么看待手机与孩子的关系呢?
有科学实验显示,玩10分钟手机,相当于看30分钟电视;玩20分钟手机,孩子的均匀视力接近轻度假性近视状态。手机屏幕对孩子的视力刺激不可忽视,孩子长时间玩手机,势必会比其他不怎么玩手机的孩子早近视。
孩子在学校里读书,遵守学校的纪律规规矩矩的。一放学,就像一群放飞的小鸟一样,欢快地回到家里。他许是累了,拿起爸妈的手机随心所欲地玩起来,越玩越有劲,越玩越不想做作业。结果他把大部分时间荒废在时间上,作业却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经常玩手机的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容易受到扰乱。有些孩子有事没事的时候,兴致盎然地拿起手机翻看起来,一玩就沉浸在其中,不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孩子在虚拟世界呆久了,在现实世界里他的性格可能比较孤僻,难以与其他人交往。久而久之,他的内心世界会封闭起来,患抑郁症的机率较高。
过多地玩手机对于孩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家长可能对手机一棍子打死,坚决禁止孩子触碰手机,结果造成亲子矛盾紧张。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玩手机也不例外。
适当地玩手机,可以学会当今社会最普遍应用的通讯工具。孩子可以用手机跟家长、老师反馈学习情况,也可以跟同学交流学习心得。
适当地玩手机,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手机上观看新闻报道十分方便,孩子可以及时获取信息,做一个关心社会的人。
适当地玩手机,有助于孩子学习效率的提高。孩子借助手机查阅资料,会加快学习上的难题的解决。
玩手机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教育家说,善用“手表定律”,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能让孩子理性地玩手机。
孩子对手机的自控能力在早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给予他的引导。从玩手机开始,你要很好地指导孩子,比如安排一些有益于孩子成长的内容,并且制定观看时间。如果家长不加以指导,孩子可能会迷上暴力、色情类的动画或游戏,观看劣质的视频,还有可能随意点播,造成钱财流失。
如果遏制不了孩子玩游戏,那么家长可以在手机上下载一些健康有益的游戏。当他玩游戏的时候,家长应当制定时间、规则。有条件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在旁边观看孩子,对他的行为进行指导。
家长自己也有必要保持良好的玩手机习惯,避免不健康的习惯。切忌在孩子面前玩游戏,长时间地拿着手机不放。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就会观察别人的行为,然后模仿人家。家长给孩子树立的榜样,也许会影响他一生的态度和行为。对待手机,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是刻不容缓的。
家长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的家,给孩子的心理健康提供坚实的保障。孩子的心里阳光成长十分重要,在一个充满关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大大减少沉迷手机的机率。有些孩子因为在错综复杂的家庭问题,在家里备受压力和烦恼,在情感上感觉空虚郁闷,于是通过手机、电脑等来寻求释放心中的情绪,以致沉迷手机难以自拔。一个和睦的家庭让孩子的心里感到足够的踏实,成长中遇到有问题时,家里能够及时给与正确疏导,而不是在手机这一虚拟世界里迷茫地转悠。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应该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有空的时候,带孩子去不同的地方进行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经历体验,孩子既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也不会整天拿着手机在玩。平时在家里,家长为孩子腾出一些时间,陪伴他一起开展他喜爱的活动,既减少了孩子玩手机的时间,也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加深,有利于孩子生活的丰富。
教育家指出,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种行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当孩子玩手机的时候,家长是否反省过自己,是否开展过自我教育,是否采取批评教育与提醒谈话相结合。家长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传递在孩子对手机使用的态度和行为,因为孩子是父母的接力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