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越“不干活”的人,收入越高

为什么越“不干活”的人,收入越高

作者: 小雪儿飞 | 来源:发表于2024-09-14 00:43 被阅读0次

许多新晋管理者,包括一些高层管理者,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倾向于亲自动手解决问题,认为这样不仅效率更高,而且更能确保工作的可控性。

担心自己的决策遭到质疑,或者担心下属的能力与影响力超过自己。

不得不依赖那些责任心和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员工。

同时,他们也在思考:公司是否应该像家一样,领导者与员工之间能否建立朋友般的关系?

如何构建一个既健康又高效的团队?对于从个人贡献者转变为团队管理者的人来说,这无疑是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不仅仅是工作方式的转变,更是管理思维的一次深刻革新。

《关键跃升》一书的作者刘润,凭借其20多年的丰富管理经验,精心提炼出一套帮助管理者实现跃升的“底层逻辑”。这套逻辑旨在打破新晋管理者乃至高级管理者的传统观念,引导他们走向更高效、更富有人性化的管理之路。

我们先来看个故事

小张在销售岗位上打拼了五年,凭借几次销售冠军的成绩,终于得到了提升,成为了销售部经理。他心里乐开了花:从明天起,他就不用亲自去跑业务了。那些市场调研、打电话、网上推广、报告销售情况和计划之类的活儿,都可以交给手下的人去做。他不用再担心被客户挂电话,被拒之门外,或者产品出了问题被客户骂,更不用在孩子生病的时候还得去应酬客户了。

但高兴过后,小张开始琢磨:自己不直接做业务了,怎么工资还涨了呢?老板提拔他,给他加薪,到底是为了什么?他担心,如果不弄清楚老板的真正意图,自己可能连这个新职位都坐不稳。

为什么不再直接参与业务,不干活,工资却涨了呢?老板提拔我们,给我们加薪,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老板提拔员工做经理,图什么?

图的是管理这可以专注在与“自然效率”作战上。

自然效率

什么是自然效率?

举个例子,10名参与者被安排去种树,分别进行不同任务:挖洞、种植、填土和浇水。他们各自自发地开始工作,但由于缺乏协调,整个流程变得低效。挖洞的人进度缓慢,导致其他人无法开始种植;种树的人完成种植后,因为填土的人还没跟上,不得不等待;浇水的人也因为前面的步骤未完成而无法进行工作。结果,整个团队在混乱中度过了一天,虽然完成了20棵树的种植,但效率远低于预期。这种因缺乏有效组织而导致的低效工作现象,被称为“自然效率”。

“自然效率”是指在没有明确组织和协调的情况下,个体自发地进行工作时所产生的效率。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没有明确的领导和计划指导时,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完成任务,但缺乏整体的协调和同步,导致资源浪费、时间延误和效率低下。

10名参与者被分配了不同的任务,包括挖洞、种植、填土和浇水。这种分工本身是合理的,因为每个任务都需要特定的技能和劳动力。

任务被分配了,参与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这会导致一个任务的延迟会影响到后续任务的进行,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计划来指导整个工作流程。

自然效率下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分散的任务执行:10名参与者被分配了挖洞、种植、填土和浇水等不同的任务。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完成任务,没有统一的协调。

2、缺乏协调:没有统一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导致任务之间的进度不匹配。例如,挖洞的人如果进度慢,种植的人就得等待,填土和浇水的人也无法进行工作。

3、资源浪费和时间延误:由于任务执行的不协调,导致了资源浪费和时间延误。例如,种植的人在等待填土时,时间和劳动力都被浪费了。

尽管团队最终完成了20棵树的种植,但这个数字远低于他们如果能够有效协调工作时可能达到的数量。这种低效率的工作方式就是“自然效率”。

那怎么办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管理效率”。

管理效率

现在轮到你双手插兜,吹着哨子闪亮登场了。你说:“我来指挥,你们好好干。”怎么干?考虑到种树这件事,挖洞花的时间长,种树费的力气大,这两项工作最艰巨,因此你决定抽调6人,分成A、B两组,每组3人。A组负责挖洞,B组负责种树。累了之后,两组交换分工。由于填土快,所以只需要安排1人,作为C组,他还能给其他三组做后援。剩下的3人组成D组,专门负责浇水就这样,大家开干一天下来,他们种了 80 棵树。

按照自然效率,10个人一天只能种 20 棵树,但是因为你带来了管理效率,10 个人一天种了 80棵树。

20 棵树 vs 80 棵树,多种的这 60 棵树,就是你“不于活的价值”。

管理效率是指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组织,提高团队或组织完成任务的效率。它涉及到合理分配资源、优化工作流程、协调团队成员以及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

管理效率的实施步骤:

1. 角色分配:管理者首先对团队成员进行了角色分配,根据任务的性质和难度,将人员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特定的任务。

2. 任务分工:

        a. A组和B组:分别负责挖洞和种树,这两个任务被认为是最艰巨的,因此分配了较多的人力。

        b. C组:负责填土,由于这项任务相对较快,因此只需要一个人,并且可以作为其他组的后援。

        c. D组:专门负责浇水,确保每棵树都能得到适当的水分。

3. 轮换制度:为了公平和防止疲劳,管理者实施了轮换制度,让A组和B组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交换任务。

4. 协调与后援:C组的存在不仅提高了填土的效率,还能为其他小组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整个种树过程的流畅。

通过有效的管理,原本10个人一天只能种20棵树的团队,现在一天能种80棵树。

这60棵树的增加量就是管理者“不干活”的价值。管理者没有直接参与到种树的物理劳动中,而是通过管理和协调工作,使得团队的效率得到了提升,减少了资源浪费,并且提升了团队的整体表现。

说在最后的话

那么,何谓“关键跃升”?简而言之,它标志着从个人执行者到团队领导者的转变。这一跃升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薪资的增长或地位的提升,而在于能够引导团队超越个体的局限,共同“突破自然效率”。

管理者真正的价值在于提升管理效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越“不干活”的人,收入越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kb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