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一个三岁的小孩在一个黑屋子里,那小孩喊:阿姨,你和我说话,我害怕。阿姨说:你又看不见我,我说话有什么用呢?小孩说:你和我说话,就有了光。这就是说,当我在房间里,我和你说话而你回应我,这时候我就感觉虽然我处在黑暗中,但我感觉房间里像是有了光。所以,这就是回应和无回应的差别。当孩子活在一个有回应的家庭里,那么就意味着孩子活在光里。而活在一个没有回应的家庭里的孩子,你就相当于活在一个绝境里。
随着儿子渐渐长大,需求也变多了。但他每次需求被满足时都会高兴的连续叫好几遍“妈妈”,脸上带着满足的表情。哪怕只是我帮他拿一个他努力了很久都够不到的奶嘴。他把奶嘴塞到嘴里吸两口再拿出来冲我高兴的喊“妈妈”。我也开心的回应他“哎,瑞瑞!”他就会又连续喊好几声“妈妈”,我就一直回应他。我能感受到儿子对妈妈的回应里有愉悦和满足感。
儿子从小特别喜欢吃奶嘴,不分时间地点,他想吃了我就给他吃。一次,我带儿子去广场玩儿,找了个地方坐下来,有几个老人也在带孙子孙女。看到我儿子嘴里吃着奶嘴,就说:他都一岁多了,不能吃了,再吃就戒不了了。另一个老人听到后也跟着附和道:是啊,是啊,他就是个习惯,不吃也就那么回事。俺外甥小的时候每次睡觉就爱抓着个绒绒小娃娃,我给他抢出来他又拿手里,你说个小男孩睡觉手里还抓个娃娃,像怎么一回事。那次,我从他手里抢过来就从窗户给扔了楼下,他趴窗户上看到娃娃被人捡走了,再也没心事了!我听后,浑身起了鸡皮疙瘩,觉得老人的行为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还是太“残忍”了些,对!我觉得这可以称之为“残忍”!“道不同不相为谋”,我推着儿子赶紧离开了!
儿子从六七个月开始渐渐的认人了。尤其是饿了,困了,晚上了有需求就找妈妈和奶奶。因为我和他奶奶很容易就明白了他哭闹背后的需求。几次之后儿子就具备了这种辨别能力:谁更容易理解和满足他的需求!对幼小的孩子而言,能第一时间被理解和需求被满足就是爱!
有一次,在他不到一岁的时候,他摇晃着胳膊指着茶几“嗯啊咿呀”的想要什么东西,他爸爸给他拿了奶瓶,奶嘴,小气锤等,他都不要,最后竟然开始哭起来,我赶紧过来,看他的眼睛,一直盯着一张彩色的广告纸,我赶紧拿给他,他拿到纸心满意足的把头靠在我肩膀上撒娇。那一刻,我也感受到了来自孩子对妈妈的爱和肯定!
第一次听到最好妈妈是60分妈妈这个概念,我还是小小的质疑了一下。但听完故事和回想起婆婆在带儿子时的一些小细节,我就理解了。比如,儿子想把奶瓶盖拧到奶瓶上,拧了半天也做不到就会求助或者发脾气,在看书学习以前我的做法是:赶紧拧上给他。但他还是闹,要求再拧开。但是婆婆会拿着他的手拿起奶瓶盖,教给他怎么拧上去,当拧上去的那一刻,儿子开心的笑了,那笑里有满足感和小小的成就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