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无道的乱世,也是英雄的时代
这是污浊的泥沼,也是清流的源泉
这是光明的时节,也是黯淡的岁月
这是孝廉的坟墓,也是豪强的盛宴
他在官渡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称霸北方,也在赤壁急于求成误入周瑜黄盖的陷阱
他奉天子以令不臣,也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有过一腔热血报效国家的志向,也曾被残酷现实击碎了年少的梦想
他求贤若渴重情重义,也奸诈好色生性多疑
是治世之能臣,还是乱世之奸雄
是青云直上,还是黄泉永坠
秋风萧瑟今又是,东临碣石有遗篇
乱世之黑,治世之白;奸雄之道,英雄之法。

如果没有《三国演义》先入为主的人物形象,不去用奸雄,汉贼,丞相这些任何的褒义贬义的标签去定义曹操,其实你会发现曹操就像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会对他有不同的理解,无论是喜欢还是讨厌。
《圣经》有云:“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古往今来,人与事皆可变,唯有人性亘古不变,所以历史每一天都在重演。对人事的评价,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角度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论,但只要保持基本的人性,其评价“虽不中,亦不远矣。”,这也符合国人推崇的中庸之道。如果人心不正,便会偏离人性,把好人当作恶魔,把魔鬼看成天使。对曹操这样的历史人物也是一样,你既可以用史学的眼光去看待他,也可以同文学的眼光去看待他,但无论如何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坚持基本的人性。
曹操这个人太复杂了,他游走在正义与邪恶的临界点上,挑战着人们一般意义上的道德伦理观念。在曹操身上,“好人”与“坏人”这样简单的人物标签纷纷失效。而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再给曹操发一张好人卡亦或是全然抹黑都毫无意义。曹操已经死去一千多年了,无论你喜欢与否,他就在那里,不增亦不减。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一千多年来,同样的一个曹操,一会儿被人们吹捧,一会儿又被人们唾弃,直至今日一个鲜活多面的曹操才重新回归大众视野?曹操本身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曹操的评价者——我们。

在过去的几百年中,曹操成为小丑,似乎是历史宿命。
宋朝之前,对曹操的褒贬,基本尊重历史事实。《三国志》作者陈寿给出的“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一评价,得到广泛认可。唐人称曹操为曹公,评价极高。
至南宋,偏安一隅的局面令统治者气虚胆怯,无力打量天下,于是统治者在心理上往往把自己当做同样是割据一方的相对弱势的刘备,便视蜀汉为正统,视曹魏为篡逆。帝王们越是感觉到自己苟延残喘的状态,曹操便越是一个噩梦。到明、清,皇权体制越发僵硬,道德越发狭窄,容不得对于至高皇权有半分违逆之心。于是,随着《三国演义》及三国戏的流行,一个彻头彻尾小丑曹操便代替了真实的曹操。
与其说《三国演义》反映了三国时代生活本质,不如说呈现的是作为皇权末世的社会本质。它曾是说书人的底本。骂曹操就是政治正确。明、清特别是清代,普遍的奴才心理已塑造完成,奴才即使什么也没有,却有忠,这是足以傲视奸臣曹操的本钱。越是奴才,越需要某种道德优越感。
清统治者对各类小说大都是取排斥乃至禁绝态度,唯对《三国演义》例外。不仅如此,清统治者还命大臣将小说改编成长达一百二十出名为《鼎峙春秋》的连台本戏。戏中“尊刘贬曹”成为绝对理念,曹操成了与历史事实甚少关联的漫画式固定丑角。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统治者,对“篡逆”格外神经过敏,既怕天下视自己为篡逆,又要防范针对自己的潜在“篡逆”势力,特别需要一股忠孝、节义的气氛。(节选自《夏立君评曹操》)

为什么在古人的眼里,曹操是道德败坏,是“乱世之奸雄”,而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往往有人认为他极具个性,是可爱的奸雄呢?这也是在一种价值多元化之下,对于以前所塑造的那种高大全的脸谱化圣人的不满和反感,转过来就变成了对于曹操这样一个有个性又有小缺点的历史人物的喜爱。
决定一切的都是我们自己所采取的那个姿态。
一个已经死了一千八百多年的古人,直到今天还被我们津津乐道。为什么说曹操是中国人最熟悉的陌生人呢?因为曹操就像一面镜子,摆在那里,我们眼睛里看见的是曹操,照见的是我们自己;我们所陌生的,是历史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那个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曹操,而熟悉的则是从曹操身上折射回来的,你我都有的人性之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