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红旗颂》是一部充满革命激情的交响乐曲,问世年后,一直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成为鼓舞奋进、振作精神、昂扬斗志的最重要的经典乐曲之一。
了解其创作过程,分析其产生的源泉,对于更深入的了解《红旗颂》,很有必要。
《红旗颂》是1965年为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而创作的奉命之作。当时上海音乐家协会党组会议上,大家认为需要一部高质量歌颂党、祖国、人民和人民军队的作品,指挥家黄贻钧将曲子定名为《红旗颂》,在场前辈们将创作任务交给了吕其明。1965年,为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带着深厚的情感和创作灵感,夜以继日,只用7天完成了《红旗颂》的初稿创作。7天时间,就创作成功了这部经典交响乐《红旗颂》的雏形,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部红色交响乐的经典之作,吕其明有着特殊的条件:
吕其明10岁参加新四军,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场上战士们高举红旗前赴后继的场景,以及父亲吕惠生英勇就义的事迹,让“红旗”在他心中成为崇高伟大的象征,开国大典上五星红旗升起的庄严画面,以及他多次在“五一”“十一”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时的激动心情,都为创作提供了深厚情感基础。
吕其明的父亲是吕惠生,是一位革命烈士。吕惠生,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回乡后积极投身抗日活动。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在随同部队北撤途中,遭国民党军袭击,不幸被捕,最终壮烈牺牲。临刑前,他在狱中写下绝命诗,表达了对党的忠诚以及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父亲的英雄事迹与他自身的经历,让吕其明对“红旗”有着一种特殊的理解与情感:“红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是无数革命先辈浴血奋战所捍卫的,珍贵无比,给他的创作带来巨大的动力,对“红旗”的无比热爱之情,在他心底涌动,创作思路奔涌,激情四射,这为《红旗颂》的形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吕其明注意从民族音乐找到创作灵感,他从未间断过学习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从各地民歌中汲取养分,这些积累也为《红旗颂》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吕其明以国歌的第一句“红旗飘飘”作为主导动机,贯穿整个作品,开篇以国歌为素材,引子庄严恢宏,紧接着在C大调中喷薄出红旗音乐主题,以此来抒发对胜利的喜悦、对红旗的赞美。
带着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以及多年革命战争中的感悟,吕其明思如泉涌,走笔如飞,夜以继日,饱含热泪地用7天时间完成了初稿。
由于创作时间紧张,当时吕其明觉得自己作曲功力还不够,作品在艺术上有提升空间。考虑到作品已广泛传播,他采用循序渐进、逐步修订的办法,用54年时间不断修改,直至2019年定稿。
吕其明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以及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红旗颂》的创作中,使其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作为中国红色经典交响乐《红旗颂》的问世,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它将西方交响乐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巧妙融合,以宏伟壮丽的旋律、丰富多变的和声与配器,展现出高超的作曲技艺,成为中国交响乐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为中国音乐创作提供了优秀范例。
作品以深情的旋律生动表达了对五星红旗的热爱以及对祖国的赞美与歌颂,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让听众产生强烈共鸣。
《红旗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象征,它承载着中国人民对革命历史的铭记、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成为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标识,在各种重要场合演奏,彰显着国家与民族的精神风貌。
从吕其明创作《红旗颂》的成功实践看,作品的成功离不开他平时的积累,这个积累不仅是文学艺术才能的记累,同样包括情感的积累,他从小投身革命,视红旗为生命;作品的成功离不开时代的要求与领导的信任,如果不是领导们作出创作《红旗颂》的决策并信任地把创作任务交给吕其明,也不会有史诗般的经典《红旗颂》的产生;作品的成功,是一种巨大压力的结果,短时间就要创作出这样的巨作,这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巨大的压力让吕其明产生一股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倒逼吕其明在7天内完成《红旗颂》的初稿,因此,有时候只有压力在身,才能有紧迫感与危机感,才能充分触发灵感,调动一切资源,释放出创新的火花。
经典就是这样产生的。史诗般的红色经典交响乐《红旗颂》从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不竭动力,成为鼓舞我们前进的战斗号角,无论身在何处,只要你听到《红旗颂》的乐曲响起,你立刻就会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敢于应对一切挑战,敢于面对任何对手,这就是音乐的作用,这就是《红旗颂》的力量。
2025.4.1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