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儒中 道本

儒中 道本

作者: 行与心田 | 来源:发表于2018-04-26 18:05 被阅读0次

  佛言真实,佛法不虚。不论知之与否,信与不信,因果报应都是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真实不虚的。大师言:

  善恶因果,如影随形,如响应声。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

《礼记》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未发谓静定中谨,其所存也。故曰中存而无体,故谓天下之大本。发而中节谓动时,谨其所发也。故曰和。发无不中,故谓天下之达道。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老君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即子思所谓‘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同一意。中也,和也,感受通之妙用也,应变之枢机也。《周易》生育、流行,一动一静之全体也,予以所居之舍‘中和‘二字扁名,不亦宜乎哉!"??30?李道纯的中和说与朱熹"中和新说"有同有异,李道纯将中看作是虚灵而静觉地本然之体,以中统摄未发已发。致中和的工夫乃是静动相须、体用一如的,不可截为二节。但朱熹是以敬字工夫来贯通未发已发,而李道纯则主张重视未发时的静定工夫,认为惟有如是动时方有主宰,这与道南学派的静中体认未发工夫更相契些。

宋儒之中和说主要是以儒家的学说为参照而发挥的,未发之中体基本是指一莹然无私、廓然大公的道德本体或本心。李道纯的中和观,则企图融会贯通儒道释三教的基本理念,其所谓中的基本含义是种澄澈无念、超越善恶是非的本然境界。如他说:"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释云:不思善,不思恶,恁么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此禅家之中;儒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乃三教所用之中也。易曰:寂然不动中之体,感而遂通中之用也。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易云:复其见天地之心。"??31?中并非一个具体的时空概念,而意指着某种空寂无碍之状态或心灵的主观意境。儒道释三教的"中"异曲同工。要达到这种中的神秘境界,就必须向中中作一番体认工夫:"中是儒宗,中是道本,中是禅机,这三教家风,中为捷径,五常百行,中立根基。动止得中,执中不易,更向中中认细微。其中趣,向词中剖露,慎勿狐疑。个中造化还知,却不在当中及四维。这日用平常,由中运用,曲居服食,中里施为。透得此中,便明中体,中字元来物莫违。全中了,把中来劈破,方是男儿。

相关文章

  • 儒中 道本

    佛言真实,佛法不虚。不论知之与否,信与不信,因果报应都是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真实不虚的。大师言: 善恶因...

  • 读书笔记 孔子循循善诱劝人学习的是德性

    1 儒学发展中,到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正式开创了儒学的新境界。 君子儒是谋道,小人儒是谋生。 君子儒...

  • 无题

    如悟入佛门,心在道本存。 儒行良知致,云深叶归根。

  • 儒家理学基本常识——诸子百家

    儒家与诸子百家的思想源流及历史背景 道为本,儒为表。我们常讲儒家时,尤其讲孔子时,都提到“道、儒合一”。孔子更...

  • 妙,不可言

    儒、法、道,三者因势而择之,为治国之道。 自古以儒为本,以道为生,以法求变。非不得已时,法无定法。 夏商时期虽无记...

  • 佛、儒、道

    “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三重境界,豁然开朗! 来自古韵国学 所谓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作为中国文化三...

  • 儒 道 佛

    上班和工作是生活的需要,阅读和写作是生命的需要。 上班和工作是践行儒家思想,是为稻粱谋,是入世,是发扬积极进取的精...

  • 学习儒、释、道要真正入门,必须闯过心智系统转换这道关

    如果要学会真正的儒、释、道,都必须过心智系统转换这道关,始终处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即使把儒、释、道所有经典倒背如流...

  • 琅琊榜中的儒与道

    琅琊榜中有一段剧情我一直非常喜欢,就是苏兄不满于越贵妃复位而背后谋划的朝堂论礼,为了这场论战他请出了宿儒大...

  • 儒释道三家区别

    佛以安心, 道以谋事, 儒以做人。 佛以安己心, 道以知人心, 儒以顺天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儒中 道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um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