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代背景
公元前五、六世纪,随着经济以及权利的发展,雅利安内部刹帝利和吠舍对处于顶层的婆罗门阶层愈加不满。而婆罗门大力推广的婆罗门教,是一种信奉来世的宗教,也是一种多神教,各种自然神。相信今世因明世果。
因为婆罗门教从教义的根本上将人分为了三六九等,再加上婆罗门对社会的过分压榨,吠舍阶层财富的愈加壮大,以及其他底层人生活的困苦,不满开始在社会上蔓延。印度地区开始出现了很多苦行僧,他们游历世间,去反思苦想,追寻那虚无缥缈的理想,同时宣传自己的感悟(类似于中国的百家争鸣)。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贤者)诞生于今尼泊尔地区。乔达摩本身是雅利安贵族,此时雅利安族迁入印度地区时间尚短,种姓制度在印度地区还未根深蒂固。
二、佛教教义
这是所说的佛教教义,是佛教最初时的教义。在这之后随着佛教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各自发展出了不同的教义,教义本身也是越来越繁杂,越来越曲解。今后有时间我会去逐步的了解藏传佛教,中原佛教,日本佛教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佛教宗旨。
作为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的思想到何时都不会过时,因为他的思想直指人类本性。
他在菩提树下的感悟的人生至理总结一句话就是:人生所有的苦难都源于自身的自私与欲望。
他认为欲望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欲望是要满足感官的需求,即肉欲;
二、对于财富的追求,即俗欲;
三、对于永生的追求;
当一个人克服了所有的私欲、私念,这个人就得到了灵魂的宁静,也即涅槃。
佛教最初时的教义更多的是对人行为的规范,在佛教最初时是不禁欲的,而且是在严格的反对禁欲。当时佛教鼓励的是更换个人的欲望,只要欲望中没有掺杂私念与私欲,是正直的欲望,那么无论是追求科学艺术,还是追求公益事业等等都是可以的。
这与当时其他宗教倡导的祭祀、献祭大不相同。在最初时,佛教没有庙宇,没有祭祀活动。但是因为佛教徒有着良好的品格与言行,这让佛教在印度民间地区发展起来,并在阿育王(印度历史上最伟大开明的王)时在印度地区发展到鼎盛时期。
但同时因为佛教没有庙宇,没有祭祀活动,没有特定的神灵,这种没有神迹的宗教,在后来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的部分教义后,被逐渐的打压没落。
另:乔达摩·悉达多是一代伟人,但依然局限于当时的思想,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佛教仍然相信轮回转世说。
同时,雅利安族里八正道的理论对乔达摩的影响甚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