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头的求生欲: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作为一名红楼梦的资深迷妹儿,因为深感红楼梦的美好和精妙,就想与大家共同学习跟交流这部伟大的作品。
但是我本人只是个红楼的爱好者,并非是专业学者和研究人员,目的也只是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的读书经验,面对的也是一些初进入红楼大坑的读者,想和大家一起来分析红楼、欣赏红楼、享受红楼,所以观点难免有什么错处遗漏处,欢迎大家交流指正,也请大家手下留情,不喜勿喷。
我相信在初看到红楼的时候,除了迅速爱上它的同好外,还有一部分小伙伴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情况,比如:
看着看着就晕掉了,搞不清楚为什么东写写西写些,好像都是散着的,也找不到个主线;
读到后面就把前面给忘了,前后剧情容易连不上,总是往前翻就很烦;
很想努力看懂,但是越看越困,每次都半途而废坚持不下去;
对里面一个或者几个自己喜欢的人物很清楚,但对其他的人就看不太明白,也不太感兴趣,更不懂他们的想法跟行为;
弄不清楚怎么前后文对一个人物的评价有矛盾,一会说他好,一会说他坏,掌握不好怎么理解他;
等等……
而且因为发生了以上种种情况而开始产生怀疑,大家都说红楼好,为什么我就没办法体会他,到底是其他人夸大其词了,还是自己的阅读能力发生了问题?
其实小伙伴们不要紧张,一定要相信发生以上现象是十分正常的情况,因为这本书的结构十分复杂,采用的写作手法就算到了当今社会,也是很少人能驾驭的了的繁复。
那么这就引出了今天的问题,我该如何欣赏红楼?当然如果能有直接就能领略到它妙处的朋友也不要走,看看我的说法能不能够给您一些新的灵感和新的欣赏角度。
一、看红楼的原则
(一)辩证统一原则
因为这部小说的作者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在贫富贵贱中来回的跌宕起伏过,他有着非常独特的三观,这也传达到了他的作品之中,尤其是这部用了他十年的呕心沥血之作,更是反应出他独特的是非观,也就是辩证统一的原则。
无论是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描写,正反面和灰色面都能够综合的体现出来,是突破了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写法,有很多小伙伴发现对人物或者情节评价的前后矛盾,其实就是这个原因啦!
让我们来几个例子来详细的说明一下:
例1:
贾宝玉一出场的时候,先描写了他出色外貌,说他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读者正感叹他的穿着讲究,长得很好看的时候,作者又祭出了一曲西江月:说他“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顽愚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是人诽谤……”
87版贾宝玉
看了这首词便一改前面印象,马上就对这个漂亮男孩侧目起来,心里开始有些小想法:他原来是个草包,白长这么好看了……
但是看到后面又发现他对女孩体贴,出于真心的关爱,虽然正经科举书上不用功,在对对联、匾额和一些偏门的杂学上却十分精通,人也十分聪明伶俐,惹人喜欢。
从贾宝玉这个形象描写就可以看出作者的辩证统一思想,对人物的刻画绝对不是单一、脸谱化的,对情节设计也不是极端的,每个人物形象都极为立体,情节也蜿蜒曲折,突破了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展现出美中不足、好事多磨主体原则。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下面略举出几个,让大家可以有个印象,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也可以仔细的品一品这种突破二元对立的妙处。
例2:
太虚幻境的牌坊两侧有一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里就是把真假、有无的界限都打破了。再结合太虚幻境是大观园的倒影这一设定,太虚幻境各金钗的悲剧命运与大观园乌托邦里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生活本是一体两面,这不是很有意思吗?
10版太虚幻境石牌坊
例3:
书中第23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贾瑞)正照风月鉴,简单来讲这个故事就是贾瑞想对王熙凤做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王熙凤不仅不愿意,还接二连三的教训了他,在教训他的过程中加上其他因缘,让他又惊吓又挨冻,一下一病不起。
87版王熙凤和贾瑞
他病了还不懂得保养,整天还幻想着王熙凤自己解决,这就让他病入膏肓。
这时候就出现一把神奇的宝镜,注意,镜子自古里面都有明鉴的意味,用来检视问题和吸取经验教训,而且这把镜子还叫风月宝鉴,照正面是凤姐千娇百媚召唤他,照背面就个明晃晃的恐怖骷髅,他就这样天天照正面精尽而亡死了,家里人要把镜子烧掉,镜子却被道士救走了。
镜子的哭诉很有意思: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
对只看正面的人让他看只看背面,对只看背面的人也应该让他看看正面,但是红颜美人跟白骨是不是也是事物的一体两面呢?是不是也是即统一又独立呢?这很值得思考。
87版风月宝鉴正反面
87版贾瑞病死
例4:
红楼梦中好了歌和好了歌注,我把原文放上,小伙伴们也可以不用认可或者否定某一面,也不用分别是全部还是个体,按照例3所讲的道理,自己体悟欣赏一下:“好就是了,了就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的红楼内核。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中辩证统一的原则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小伙伴们借由以上的4个例子也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熟练度,我们不妨来拓展一个脑洞,在红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钗黛之争是不是也可以用这个原则解开?
87版黛玉和宝钗姐妹情深
结合钗黛并列第一的十二钗正册排序,如果从孰好孰坏的对立中解脱出来,将她俩理解成一体两面,有没有发现欣赏的视野也变得不同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