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1日 寒门博士之死所想
自从换了简书这个写作平台,感觉还是不错的,但是好像又少了头条给我那么强的压迫感,倒使我有些懈怠了,有些时候还是严格一点好,出成绩。
这几天有一个话题,关于寒门博士杨宝德被导师周筠逼迫自杀一事在互联网上炒得也很火,杨博士家里被西安交大赔了几个钱,周筠教授被停止博导资格,然后没有然后了。整个事件的起点于网上一篇帖子“寒门博士之死”,也就是说杨博士之死这个事实还不如演绎出来的一篇狗血和哗众取宠的帖子值得人深思,这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的潜意识被宣传打中了,而不是事件本身令人扼腕。杨博士已死,我并不想继续在他身上挖出什么,祝福他在天国一切安好吧。
在当下中国,由于工作机会以及工作岗位的缺失,加之硕士博士扩招,很多人都走上了读博之路,其实大部分人并不适合读博,但是人家按规则考试进来了,还能轰走不成?网上还有很多关于考博之前如何“勾搭”导师的帖子,教你怎么“勾搭”中国导师,外国导师,原因就是读博士时要明确的导师,导师由于招生名额有限不收也是白搭,而导师即使有个2,3个名额,其实也还有有放大比例的,也就是有2-3名额,可能导师也会先答应4-5人,然后凭入学成绩高低来权衡公平。我有一个身边的多年好友,当年本科,硕士都不同专业,考更不同的博士专业,最后中科院录取了,原因无他,成绩第一,想刷都没理由。
我记得当年我问过我父亲当时医院让你们当硕导为啥不当,父亲回答我说硕士又留不下,带3年人家走了,一辈子的知识还没教完,是继续还是不继续?所以绝对不当硕士生导师。在学术界其实也是门派林立的,而读博士就是为了进学术界,读博士有点像传统曲艺中的带艺投师,当然那并不是很精通的艺而是粗浅的艺,反正是有一定基础了,经过导师点拨,使自己学术上能够更上一个台阶,未来可能成为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学者,但这里面是有师承关系的。所以很多人读博士得找学术“大咖”,但是大咖真正也没几个,都是记问之学。我自己不是一路本硕博上来的,反使我对社会更加了解一些,当我重新回到学校之后,我对老师的尊重远非已死之杨博士一般,我是真心因求教知识,学习人品,继承师承的角度来完成研究生的。导师让干什么,随时找我,但我也有原则和底线,问题我也从来没有遇到过挑战我底线和原则的导师。
其实导师也是人,很多进入高校的教授不管是什么渠道,什么出身,身上都或多或少留有以前的印记。有严厉如警察的,有温柔如母亲的,有“懒惰牧羊人”式的,有“拿学生当出纳”式的,其实我都见过,这就如同这个社会有好人,有坏人,有大部分好小部分坏的人,有小部分好大部分坏的人,有不好不坏的人,有没有好坏的人,这些不都是日常社会天天出现的人吗?无论哪种人,难道就没法相处,以至于最后把自己逼死的?那就是学生的问题了。
中国高校外国高校都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导师,他们当教授可能还将就,但当导师是不够格的。因为他们也不了解人性,长期在象牙塔里工作,除了学校里那点内斗几乎就没有怎么接触过社会,想当一个和善的点导师,还是严厉的点导师,他们自己也不怎么会。如周筠者其实是对待学生的尺度问题,自己没有掌握好而已。学生要着急毕业找工作,很多老师为了激励学生尽快完成研究都会说:你要是这样下去就延期吧。其实这就是为了让学生赶紧按要求弄完,并不是真要延期,因为真延期导师的考评就会出问题。但作为学生连这个都不懂,将来之后还怎么在社会上工作,领导说你要是再不好好干就走人,然后你就越想越恐怖,然后趁月夜潜行了?糊涂如斯,还能做成点儿事情?
我在当年提交研究生论文前,听到过我的导师类似的说法:你要是不按我的要求做,那你就延期吧。我说您着什么急呀,我肯定不能让您考核出问题。提交前1周在跟其他老师吃饭的时候,主任说你这个题目要是我就不能让你过。我又用了5天时间,在宾馆里,没有桌子找了个麻将桌重新写了一遍论文,提交了。最后我的导师一共带四个学生,我的论文为优秀论文,优秀毕业生,导师乐乐呵呵的考核通过还有奖金拿。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作导师要有身体力行的指导学生的能力,作为学生要有个虚心求教,学习做人的过程。旧时艺人为啥得让学生在家吃住干活,出师还要效力几年,原因就是他们本着“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观点,遇到好徒弟,他们也会倾囊相授,但会让徒弟践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因此过去送家里孩子师父当学徒,家长要签契约,“徒弟死走逃亡皆与师父无关”。
现在的很多人就越来越“回楦”,不明事理,想学真能耐得付出所有能付出的,因为所学是以后生存的本钱,可也没有要求付出性命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