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工作已经已经一个月了,不管以前有什么想法,我对自己说:既来之,则安之。
(一)价值观
新员工的第一课就是企业价值观的统一。“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坚持自我批评”。我们新员工开始学习和领会其中的精髓。这个价值观应该企业所有员工共有的,而不是一个两个人的。“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这既是公司做事的准则,也是对于我们每个员工的基本要求。
说到“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我前几天听测试组的师兄说了他的经历。师兄曾经为了测试某个感烟探测器的数据,用檀香之类燃烧物产生的烟雾来测试,前前后后测试了一个多月,整个人身上全是烟雾的气味,同事都调侃他说是庙里出来的。国标要求感烟探测器只需要测试八个方位,但师兄测试了一百二十八个方位,最后发现有某一方位的数据跟标准数据差很多。师兄很疑惑,请教了很多比他更有经验的人,但都没有什么说出什么来。最后,王工说了一句话:“这个问题是行业内一直存在的,是探测器中烟雾传感器本身的问题。”师兄通过他的经历告诉了我,做事情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数据是不能造假的,因为总有比你厉害的人一样就能看出来,而且造假数据是违反原则的,会给公司造成很大损失。
“以客户服务为中心”,我们xxxx在项目中是服务方,们是围绕客户来开展工作的,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客户认可我们鼎信这个品牌,认可我们的服务。 个人理解这应该是“以客户为中心”所期望达成的目标了。
“以奋斗者为本,坚持自我批评”。徐总在第一天告诉我们:“鼎信人是奋斗的人。”是啊,我也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奋斗者,一个合格的鼎信人。永远不要贪图安逸,发展中的鼎信是不需要这样的人,优秀的人总是踏踏实实奋斗的。
这一个月来,我一开始并没有花全部的精力在培训上,最初的一周多,晚上都是八点半之后回宿舍,回宿舍之后,洗洗衣服,洗洗澡,和室友瞎扯淡,也就十点多了。回宿舍基本都没有复习过白天的培训的内容,但白天培训的时候,我还是聚精会神的听的。后来知识点越来越多,培训强度越来越大,知识点还很零散的,到测试的时候成绩很一般。一开始都是新知识点,比的是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后来就不是了,等到师兄们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完,考试也考了很多次,就比的是对知识的熟练程度了。两次去工厂实习的机会,每次都差那么一点。第一次,路师兄在很早的时候说,综合成绩在前二十的可能会优先出去。后来又改了前十五名先去工厂实习,实习完了考核一下就分发出去。我还以为我自己在安全区。听同事说,我大概在十七八左右。就这样,第一次机会没有了。第二次,路师兄又说:“前十五名去工厂实习。”因为到这个时间节点,知识点都考得差不多了,我也认为没有什么可考的新知识点。我没想到这次考的就是对知识点的熟练程度。这次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越熟练考的分数越高。200分的试卷,安全线是186分左右。由于把两个知识点搞混了,我差了5分。第二次机会也没有了。
就好像你如何对待这些知识,它们就如何对待你。这两次,我很深刻地理解某些事情,或许这就是学校与职场的差别吧。
(二)规则
自然界中存在丛林法则是必然的。因为整个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生存和繁衍,自然会出现弱肉强食的现象。就像“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就是法则呀。人在食物链的顶端,虽然不想自然界那样,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还是适用的。整个社会中各方面的优质资源也是有限的,只给那些最顶端的人。你如果想得到资源,你就得不停地努力。曾经在《读者》看到的一篇鸡汤文,讲了猎狗拼命追兔子、兔子也拼命逃跑的故事。故事的结论是:你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你不够努力,然而问题是,从来也没有人告诉你,什么才叫足够努力。
我们从开始到现在一个月整,走了十几个人,他们中都是不努力的吗?我觉得不都是,他们或许擅长的方面不在这吧。室友和我生活了二十天左右,就离开这里了,他要是坚持留下来,将来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销售。有一次,他上台分享,他分享了对于“敬畏”的理解,从量子物理扯到生活中的人与事,虽然有点跑题,但还是能自圆其说。这么好的口才,做销售真的不错,当然销售还需要很多其它的特质,不光光是口才。
或许我们在学校里是充满个性的,那是因为交了学费给学校,学校也不怎么管,很多人都放飞自我了。但公司导入培训是给我们发工资的,所以那些不利于公司发展的人,是不能留下来的,这叫给公司止损。这和我刚开始理解的不一样,我以为公司招这么多人,就是因为公司需要这么多人。我理解的应该是严进严出,而公司则是宽进严出。或许这是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能力决定的吧。后来明白了,公司需要的是服从规则的人和便于塑造的应届生。既然来了,当然的服从这里的规则。
(三)阅读
海尔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自己平均一周肯定会读两本书以上,算下来一年会读一百多本书。越聪明的人、成功的人,越是喜欢读书,更不用说我们这些刚入职场的菜鸟了。懂得多了,自然能能看清更多事情了。
我们李老师在入职第一课的时候就推荐了一本书《大败局》,后来我认真拜读了,真是惊心动魄啊,当年各种名噪一时的企业都烟消云散了。大败局,失败的结局,那个年代的许多年轻人怀揣着梦想,都想有一番作为。但时代在变化,总不能一直沿用老的方法,一时的辉煌不能代表一世的辉煌。身为现在的我们,应该是积累学识和经验,以史为鉴。因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我们真的好像一张白纸啊,未来两到三年,究竟能描绘出什么样的风景,谁也不知道,但画笔始终在自己手中。不管怎样,自己心里都得有一个标准,一旦偏于这个标准,就要及时纠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