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国慢性病越来越严重了,甚至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据统计,慢病造成的死亡数占居民总死亡数的88.38%,慢病造成的疾病负担更占了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在大家的印象中,像高血压、糖尿病、脑中风、冠心病等这样的慢性病,是中老年人的"专利"。然而,这些慢性病已悄然在"减龄",年轻化趋势明显,出现在很多三四十岁年轻的职业人群身上,所以我们要关注健康,千万别让健康因“慢性病”而“打折扣”。
据《中国家庭健康大数据报告(2017)》显示:慢性病增加和患者年轻化的趋势令人担忧。调研数据显示,居民线下就医在内科占比达21.1%,中医科紧随其后达18.4%。而慢性病多发科室线上问诊数据也反映出这一变化,2017年在线就诊中,慢性病多发科室的患者量达到了总患者量的32.2%,较2013年增加了8.2%。
数据还显示,白领阶层健康状况出现下滑。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普遍性"亚健康"状态,出现进一步恶化趋势--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意义上的老年疾病,开始向更年轻的群体蔓延。通过统计微医平台已确诊高血压的患者年龄,与2013年数据相比,2017年我国一线城市白领中高血压患者平均年龄下降了约0.8岁。
著名社会医学专家诺勒斯指出:"90%的人生来就是健康的,但由于种种社会环境条件和个人的不良行为而使其得病。"
确实,吸烟、酗酒、缺乏运动、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慢性病的主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饮食结构的改变、交通方式的改变、工作性质的改变等等,使得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饮食日渐西化、高热量摄入导致营养过剩;步行走路变得越来越少了;
2、成天坐在办公室或电脑旁不动;
3、应酬聚会越来越多,每日玩到很晚,喝得不省人事;
4、工作生活压力过大,精神紧张……
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职业人群中流行广泛,也在无形中埋下了健康隐患。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慢性病防控环境显著改善,降低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10%。到2025年,慢性病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20%。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做好职业人群的慢病防控与管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