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王孙 瓜果
一瓜一蔓一根须,
因果田园种不虚,
风欲摧枯草木躯。
夜来居,
梦里忧伤怎自驱。
20180918 1:17
入秋时节说瓜果,本就是一件与节令十分贴切的事。事实上,也正是因为由老友带着去到了一处果园,对瓜果便有了一种更新的视角感受,进而产生出词的联想。
词从现实的场景入手。“一瓜一蔓一根须”。根须是源,蔓是营养物质的传递系统,瓜则是我们常人最为看重的结果。
这起首的词文就像是老农日间在地里一锄一锄掘地一般,没有一丝一毫的新鲜,十分的平淡无奇。
然而紧接着的一个字,立刻便让词生发出了极大的曲折,直像是平地起高楼,一下子就把词的意韵升华到了一个至高的精神境界,“因果田园种不虚”。这句里打头的“因”字和“果”字一结合,因果便成为了最核心的思想根基。
常言有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对智慧高明的人,“因”一启动就知道结果了,因里头就含有果,而普通人要到结果出来了才知道。
我们常说“慎终追远”。这“终”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因。一个人、一件事以至于一只瓜果想要好的结局,就要先有好的开始。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菩萨怕因,不轻易种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词的第二句还有一个字也很关键,那就是“种”,这是一个双音字。在这里把它读作动词的“种”,或是把它读成名词的“种”,词意都是通畅的。
看成动词,那就是说,在因果田园里播种下的是“不虚”,那其结局必然是不虚的,因果田园一定会实实在在地给你一个不虚的结局。
如果把它看成是名词,那么就是在说,在这个因果田园里,所有“种子”的本性都是不虚的。
这样一读下来,看似直白的文字在平淡中便渐渐地凸显出了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就像是一掬白水,却是构成生命本源的重要核心。
词的第三句“风欲摧枯草木躯”,依旧是在简括描述一个秋日常见的场景,但却阐释了对生命规律尤其是对无常的认识。
其实摧枯那些草木之躯的,何止是秋风。这不,还有人的欲望,田园中还可以继续成长成熟的瓜果,已被摘了下来中断了成长,进而成了裹腹的食材。
即便是看似成熟圆满的果实,其内部也还可能长有蛀虫。这些都是无常,都是随时随地伴随着生命历程的。
所以前三句,看似写秋景,却是在道世情。
结句“夜来居,梦里忧伤怎自驱。”一下子进行了大幅度的时空跨越。喧嚣的白昼变成了清净的深夜,人也从田园归至居所,更重要的是,从现实幻入了梦虚空境。
梦是对现实的反照。用这处处在在的巨大比对,是要祭出一种怎样的思虑呢?词倒是给我们点明了,是一种无法独自驱散的梦里忧伤。
可这忧伤又是从何而来的,是怎样的忧伤呢?是还未能参明了透对因果的认知、对无常的把握,还是对当下苦乐无常的深切忧患呢?词没有再进一步言明。
这,还是留给读者去揣摩、思考和体悟吧。
(阿玛书于20181110)
忆王孙 瓜果
一瓜一蔓一根须,
因果田园种不虚,
风欲摧枯草木躯。
夜来居,
梦里忧伤怎自驱。
查找 沐林人词鉴赏原创 加关注
或者长按下面二维码识别并关注
即可自动收阅原创沐林人词
共享美好时光
如若相遇 唯有感恩
网友评论